張曼娟 台瘋殺到

張曼娟 台瘋殺到

以往談台灣文化,總想到甜甜膩膩的文藝腔。偶爾做夢不錯,但香港人最現實,文藝又不能當飯吃。這幾年,台灣文化卻滙聚成洪流:寶島成了港人最愛旅遊之地,多少人唱K就唱國語歌,不看電視,情願上網看台灣偶像劇看《康熙》,到今年,連電影都被台灣搶盡風頭。此時此刻,暢銷作家張曼娟來港接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一職,啟動「台灣月」。時來風送滕王閣,台瘋來了!

記者:何兆彬
攝影:王文忠

創意與政治開放

「光華」的近幾任主任,都是作家,之前有羅智成,再之前有平路。比較不同的是,新上任的張曼娟是暢銷作家,又是大學教授,辦過小朋友的讀經教育,還參與過流行唱片製作,甚至做過化妝品代言人。台灣在這個時候找她來當「公關大使」,似乎有其時代意義。記者跟她談到今年台灣流行文化來勢洶洶,氣勢如虹,本來說自己因為從來不沾政治,政府才找她擔此重任的張曼娟也承認:創意當然與政治開放有關。
「我也覺得,香港/大陸朋友最認識台灣的,就是流行文化這一塊。」張曼娟肯定地說,「剛好,我參與過兩張張清芳的唱片製作,也寫過台灣偶像劇的劇本,所以對流行文化比較了解。談到近年台灣的軟實力,不得不談流行文化,而這個與台灣的政治也是有關的。在這樣的開放的氛圍裏面,你可以談你想談的事,寫你想寫的歌……近期頒的金鐘獎(電視)剛揭曉,得到大獎(綜藝類)的就是《全民最大黨》,這樣的節目可能在香港、大陸都是沒有可能播出。但因為它沒有拘束,不怕冒犯,創意可以無限的開擴。創意跟幽默感,都是與民主政治有關係吧!內地的朋友,也很喜歡看《康熙來了》等其他節目……而華語流行音樂上面,我覺得還是台灣做得最有聲有色的。」以上談到的兩個電視節目,可能是內地網民最喜愛的台灣電視節目了,前者據說是內地往台灣旅行團的重點節目之一(到台灣旅遊,晚上就在酒店看《全民最大黨》);後者是台灣綜藝節目的代表,近年內地電視台大量模仿台灣製作綜藝節目,多多少少促成了內地實行「限娛令」:嚴格規定了娛樂節目的數量,更傳出限制港台藝人的出現次數(後者並未實行)。

透過香港向內地宣傳

雖然張曼娟剛說完「台灣是華語之中做得最好」,忍不住補了一句:「廣東歌的話,那自然是香港做得最好。」以安港人弱小心靈,但當中也不無引以為傲。事實上,以往台灣月(11月)活動都是一貫文藝活動為主,找作家演講,辦辦影展。但今年台灣月重點之一,卻是把著名的「海洋音樂祭」搬到尖沙嘴海旁,邀請了中港台共20個單位,一連兩天(原裝的海洋祭共三天),大玩獨立音樂,免費給大家聽!「我們這一次不只是邀請了台灣,還請了香港及內地的樂團來表演,這已經很明顯了,我們想去擔任一個平台,給這些獨立的音樂人都可以發光發熱。我也希望透過香港,讓內地人了解台灣文化。」這麼說,就是打算以香港為基地,大打文化攻略了。至於電影,「前幾年台灣電影比較沉寂,但這兩年台灣導演慢慢意識到:講好聽故事很重要,而且開始打造明星。拍商業電影,就是需要有明星!像香港一直以來都有明星嘛。」

■愛Crossover,見慣鏡頭,諳流行之道,張曼娟大概是最潮的大學教授。

■十多年前與張清芳合作過兩張專輯。宣傳語:歌壇上的東方不敗(張清芳)遇上文壇上的東方不敗!

樂迷召集:海洋音樂祭(本周六日16:00-23:00)

今年台灣月以海洋音樂祭打頭陣,喚來20隊中港台音樂單位,本周六日在尖沙嘴文化中心廣場表演,完全免費!有娃娃何欣穗、魏如萱、南王姐妹花、舒米恩等等,但重點推介則有女歌手巴奈,張曼娟:「我記得有一次我去聽巴奈,聽時很感動,聽完以後,才發現自己整臉都濕──不自覺地哭了!」

a.巴奈

b.何欣穗

d.Skaraoke

e.舒米恩

九七目睹樓價下滑

張曼娟跟記者說喜歡香港,可能是客氣話。但她早就在香港住過卻是事實,95年曾在此度過一個暑假,住在灣仔,97年獲中文大學聘為專任教授,任教一年。「我97來教書的時候,香港社會很緊張,因為剛好是97年8月,剛回歸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看到樓價從很高一直往下跌,香港人抗壓能力非常強,很了不起,當時我租了個單位,800多呎,我記得剛來時賣800多萬,一年後離開時賣400多萬。房子跌成這個樣子,如果是台灣人就要上街頭:『怎麼政府不管呀?』可是香港人好像都很和平的,接受了。」可悲的是,之後港府越來越懂訓練「刁民」上街了。
怎麼來香港教書,只做一年?「本來大學是邀請我來當『專任』的。但是,當時我同時替一些台灣的年輕作家找出版社,看出書的機會,這是義務性的工作,但因為我是暢銷作家,覺得自己有比較多的資源。當時我帶着一些年輕作者去創作,這樣子飛來飛去,還是蠻吃力的,後來就覺得應該有取捨,就回去了。」今次應邀來港,她說,最大考慮其實是自己從來沒有當過公務員,「我很喜歡香港,而且這一次又是做文化的工作。最大的考慮就是我沒有當過公務員,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老闆,大學裏,每個教授都是自己的老闆。但決定來港,等於說要放棄以前逍遙的生活了。」
台灣政府之所以找自己擔此重任,張說,多少原因是自己從不沾政治。從前「光華」多少還有政治色彩,但七月起,台灣在港成立了「台北經濟辦事處」,把以往「中華旅行社」升格為官方機構,政治經濟任務都轉移過去,「中國香港政府容許,可見台港兩地關係好了。」而她則向來認為自己不必談到政治:「在台灣,一直有藍綠的意識形勢,非藍即綠,但在我身上比較沒有這種政治思想,所以對我做這份工作會比較方便。我的中心思想是沒有人能脫離政治,沒有人可以完全不受政治影響,但你在環境裏面,都要努力活出你想要活的樣子!所以只要你想活出來,又何必談政治?」以上所說,自然在民主社會才可能。

兒童讀經很重要

縱是抱「不必」談政治之心,但政治又的確影響文化政策。民進黨執政,馬上把課本裏的中國經典刪掉,大搞「去中國化」,作為作家,作為教育工作者,平日優雅高貴的張曼娟也火大了,「不管藍的綠的還是黃的,只要那樣做我都反對!因為我是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場去反對。」結果教大學的她竟然辦起兒童讀經教育,開班教小朋友讀經典,又推出有聲書,結果大受歡迎。經典對下一代又多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教育的很多基礎都是從小開始的,我們這一代,從小就很注重中國文化,這對我們的人格、生活美學、待人接物都有影響的。你拿走小孩的這些,豈不是剝奪了他們的權利?我覺得你應該包裝好,再送給他嘛,他喜歡或不喜歡,這由他們自己來決定。」
在台灣,像你這樣想法的人,多嗎?「多!像余光中先生就是了。他是外文系教授,但對華文社會的影響是很大,近年他經常在做這樣的推廣。余老師今年已經八十幾歲了,我常看到他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保留這些文學經典而生氣,我就覺得:八十幾歲的大師都在做,那我們這一代是在幹甚麼?!」綠黨執政,你公然對抗,可會遇到阻力?「完全沒有,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好處嘛!上面做一套,下面做另一套,哈哈!」結果她們把課程改編,將《三字經》、《弟子規》等編排成一個一個生活主題,「然後問小孩子:如果你在生活碰到不公平的事情,你會怎麼辦?而不是純粹的叫他們背書。如果教傳統詩,我們會先教他這個詩人的背景,譬如說蘇東坡,我們談到他被貶官了,小朋友就會很激動,說:『怎麼皇帝這麼愚蠢?』我就說這個皇帝是誰,你們自己去找出來,讓他們對這個時代有了理解,人就會對每個詩人有好感。等他們跟這個詩人熟了,覺得大家是朋友,再去念詩,小孩就不會有抗拒了。」
這經典課,除了中文,裏面還有歷史、政治。事實上,能不談政治是福氣,但文化卻與政治息息相關。近年台灣的創作充滿本土意識,拍台灣歷史、唱好台灣,張說這都是好的,只要不排斥其他人,「例如說不要說我叫台灣加油,就排斥中國的東西。你知道,政客最愛玩這個!」

台灣月其他節目

除了海洋音樂祭,正統文化活動少不了。「台灣的文學與電影」以「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為引子,邀請了多位作家、導演來港開講(11月4日-6日),其中有余光中、楊牧、王文興、曾進豐、張艾嘉等等。另外,「敲擊世界的心跳」請來李守信等來港表演(11月16-17日),詳情請看官方網站: http://www.taiwaninfo.org/festival2011.htm

 
或到台灣月facebook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khicc?ref=ts

余光中

王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