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個名真係累死人」醫學界倡癡呆症改名認知障礙症

「呢個名真係累死人」
醫學界倡癡呆症改名認知障礙症

【本報訊】一般人容易將認知障礙、腦部退化或癡呆問題混為一談,誤以為家中長者要「癡癡呆呆」才需要關注,忽略了部份長者在病發初期仍然十分「精靈」,行動能力如常,但卻會短期記憶力大降,甚至出現妄想症狀,誤以為財物被盜。為免市民因誤解症狀而延誤診治,有醫學組織倡議把癡呆症易名為認知障礙症。
記者:郭慧嫻

「癡呆症呢個名真係累死人!」傳媒人麥潤壽的母親過身前患上阿茲海默氏症,他說母親病發初期仍十分精靈,無任何癡呆症狀,故沒有留意母親的初期病徵。他記得那時母親仍懂得自己到老人中心參加活動,但漸漸變得「無記性」,找不到物件便懷疑被人偷竊,又忘記老人中心聚會時間,「我有問佢點解唔去,佢答話無興趣,可惜嗰陣我無留意佢呢啲生活細節嘅改變。」
他指,與自己同住的母親有時會誤會自己寄人籬下,曾試過自己執拾細軟,並避開大廈保安員,返回自己的另一個單位居住。他說母親未確診前兩人經常發生磨擦,得悉她的病情後,開始改變兩人的相處方式,並善用她無記性的特點,有助減少衝突。

癡呆症帶歧視成份

「認知障礙症關注聯盟」召集人兼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莫仲棠說,癡呆症(又可以稱為老人癡呆症或腦退化症)一詞容易令人誤會,也帶有歧視成份,故倡議改名為認知障礙症。他說,認知障礙症泛指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及判斷能力等疾病。
據衞生署一項調查顯示,每10名60至70歲長者,便有一人患認知障礙症。在各類認知障礙症中,阿茲海默氏症佔逾六成,本港現時約有六萬人患此病,估計2050年患者將增至超過33萬人。

藥物治療減慢惡化

莫仲棠稱很多人誤會年紀大記性一定會變差,忽略了可能患上認知障礙症。他指,短期記憶變差、說不出常用詞語或因忘記物件位置而變得多疑等,都是認知障礙症早期病徵。現時未有藥物根治阿茲海默氏症,但藥物治療能減慢病情惡化,有研究顯示將藥物劑量提高,有助控制病情,患者可保留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壓力和負擔,故病人應遵從醫生指示服藥。

分辨阿茲海默氏症

短期記憶
一般年老退化︰能記起大部份事情(如最近數分鐘至數小時事情)
阿茲海默氏症︰幾乎不能記起最近發生的任何事,但對很久以前的事尚有記憶

語言能力
一般年老退化︰大致沒有問題
阿茲海默氏症︰經常找不到適當的詞語,難以按指示辦事

判斷能力
一般年老退化︰正常
阿茲海默氏症︰變差

對自己認知能力看法
一般年老退化︰知道自己認知能力下降
阿茲海默氏症︰不知自己認知能力下降

自理能力
一般年老退化︰正常
阿茲海默氏症︰漸漸不能照顧自己

資料來源:認知障礙症關注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