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第4季,與內地企業相關的1年遠期滙票貼現等貿易融資需求在本港大量湧現,令港元及美元流動性收緊,但隨着近期人民幣離岸市場現貨價(CNH)轉弱,令交易商1年後在港沽人幣獲得「平美元」還款的誘因不再,加上港元及美元貼現息率上升,故踏入今年末季,同類型新造遠期貼現需求已大幅減少,有中資行更指與去年同期比幾近跌至零水平。記者:董曉沂 劉美儀
儘管相關跨境貿易融資量下跌,但銀行界預期,港元及美元貸款息率持續向上,與人民幣借貸成本拉近,而「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FDI)辦法出台,或掀起更多人民幣借貸需求,故不排除與內地相關的人幣貸款需求仍持續增長。
出口商或變相蝕錢
金管局發言人則表示,暫未察覺上述遠期滙票貼現大幅下跌情況,但仍會密切留意市場發展。
滙豐銀行香港區業務規劃及策略主管潘漢生同意,隨着本地資金緊張借貸息率趨升,去年末季,市場上湧現不少由內地開立以人幣為單位的1年遠期信用狀,在港進行滙票貼現(港元或美元)的活動,今年第4季已顯著下滑,不復去年熾熱需求。
他估計,市場上陸續到期的1年遠期滙票貼現,多以離岸人民幣(CNH)而非在岸人民幣(CNY)定價定參考,近期CNH明顯轉弱,未能達對冲效果,甚或令出口商收款後變相蝕錢,故在人幣升值預期減慢,以及港元借貸成本上升下,新造滙票貼現自然大幅減少,此舉將對銀行末季利息收益構成影響。
恒生銀行(011)人民幣業務策略及計劃部主管顏劍文表示,該行滙票貼現絕大部份到期後不再滾存,因貿易夥伴已償付金額,惟他相信今年特別是第4季度,市場上新的滙票貼現將減慢。對有指長達1年的遠期貼現,中間有「滲水」成份,他認為隨着人行加強跨境貿易規範,以及金管局敦促業界查核貿易單據,相信不輕易再存在「水份」。
貼現息升 融資誘因減
中資行參與滙票貼現貿易融資最為活躍,兩名中資行主管均表示,第4季新造滙票貼現較去年同期已跌至幾近零水平,信用狀貼現息率亦由去年同期約兩厘,增至現時達3厘或以上,CNH及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價俱轉弱,令遠期套利空間減低,需要貼現的客戶或選擇回內地平台進行。
金管局早前發電郵提醒銀行,要確保跨境貿易融資有實體貿易支持,特別是確認交易對手開立的長找數期信用狀,已獲監管當局審批。惟一中資行主管指出,內地信用狀額度是按季而非逐單批出,故技術上不容易每宗交易跟進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