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經濟和金融危機爆發,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引爆先前的資產泡沫,「淨化」整個經濟和金融體系。不過,黑夜過後,黎明終會再來。
在金融危機下,投資者要捱過艱難的熊市,商界和政治領袖亦要為自己「濫用」金融系統獲益而受到懲罰。歷史告訴我們,經歷了一場金融風暴後,投資者有望苦盡甘來,迎接新一個牛市,正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境況一樣。
股票或供過於求
然而,我恐怕金融體系還未完全潔淨過來。這些領袖們因應金融危機所做的一切,未能對症下藥,目前的形勢未見有很大的改善,甚至引發出更多其他問題。我發覺越來越多投資者被迫接受這個令人不滿的現實,並逐漸失去信心。
自90年代尾起,美國股票互惠基金的流入淨額持續向下,這未必純粹基於投資者對金融體系失去信心,但肯定是其中一條導火線。未來幾年,流入股票互惠基金的淨額甚至有可能出現資金流出。即是股票可能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短期而論,股市在今年7至10月一直陷於低潮,部份歸因於股票互惠基金在上半年吸納了不少新的熱錢,可惜未能在下半年留住資金,令資金流失。
對於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下一步會採取甚麼方法去干預經濟,我毫無頭緒。問題是有關方面究竟會干預市場到甚麼時候,以及會對資產市場構成怎樣的影響。不過,我覺得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已悄悄地出台,這從M1貨幣供應加速增長可見一斑。
那麼,股市會何去何從呢?我認為美股已在10月4日找到中期底部,大市應已在8月和10月形成雙底。不過,隨着標普指數一旦回升至1250或1300點,大市可能會再度出現回吐,跌向1000點的關口。
麥嘉華
末日博士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