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團購網一哥被迫上市? - 李大同

環球透視:團購網一哥被迫上市? - 李大同

社交網絡成為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的新貴,投資者熱烈期待着facebook、社交遊戲開發商Zygna上市。而定於下月4日上市的團購網站Groupon的前景,卻不甚被看好。一直都有不少專家懷疑Groupon營商模式的持續性,而這些懷疑絕不是沒有道理。或許就連Groupon自己也信心不大,遂選擇縮小上市集資規模。

營商模式恐難持續

說穿了,Groupon就是為中小企作市場推廣的網站。而其業務最大的問題,正正是發動互聯網的力量去為小企業作推廣。當中所引申的問題,是大部份小型企業在應付突然大增的定單時有難度,以至「超賣」事件頻生,削弱了網民原本對Groupon早已不高的忠誠度,昨日本報就有《Groupon團購買鞋換來一肚氣》的報道。
這種「超賣」情況不但發生在本港,在Groupon發源地美國也一樣。數月前就有報道指Groupon為紐約一間小型SPA售出4000份優惠,代表該間SPA每日就需應付11位客人、為時1年才能完全消化所有優惠服務,令貨不對辦的情況發生。
接着就是客戶忠誠度的問題,Groupon貴為團購網龍頭,有着其品牌效應。品牌最講究客戶忠誠度,偏偏其目標客戶是一群bargainhunters。故名思義,這群客人只忠於便宜貨,加上團購網站門檻較低,據說facebook及阿馬遜亦有意開拓團購服務,在競爭與日俱增的情況下,Groupon要留住這群被「便宜」兩字牽着走的客戶,將變得更加困難。
有很多曾光顧Groupon的網民,心中一定曾浮現「我不是十分需要這貨品,但價錢實在太吸引」的感覺。所以客戶不兌現Groupon商品及服務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追蹤網上團購活動的數據公司DailyDealMedia顯示由今年7至9月,網民團購後的不兌現率由18%升至22%。按此趨勢,Groupon及商戶都會認為貨物及服務賣得越多越好,反正有近兩成客戶從不進行兌現,遂跌入「超賣」及客戶有被搵笨之感的惡性循環當中。研究機構PrivCo行政總裁SamHamadeh指出,現時Groupon現金流約有2.44億美元,但未支付的商戶欠款卻有4.65億美元,令公司除了上市集資之外,別無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