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今年四出搵地,日前施政報告中提出可作房屋發展的50公頃綠化地帶用途土地,據了解,絕大部份均屬中小型地皮,面積在5公頃以下,可產生的單位量不多,粗略估計不足2萬個。
政府今年初開始對全港綠化地帶及康樂用地作全面檢討,從中尋找適合改劃為房屋發展的土地;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年中時曾指出,將有關土地鎖定在新發展區邊緣的綠化地。而剛公佈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特首曾蔭權更進一步透露,首階段主要以政府地為主,約50公頃土地,是在新界現時已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故可改作房屋發展用途。
集中新市鎮邊緣
據了解,有關土地集中在元朗、西貢、沙田、大埔、粉嶺及上水,地皮面積大多介乎1至5公頃之間,且以細地為主,部份甚至少於1公頃。而相關土地清單已呈交予由財政司司長領導的「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審核,並得到通過,稍後發展局或相關部門便會進行諮詢工作,以及進行更改土地用途程序。
據知,入選土地包括粉嶺清河邨附近、九龍坑,牛潭尾及貼近天水圍的流浮山邊緣地等。由於土地較多在新市鎮邊緣,大部份不能作較高密度發展,而面積稍大,可作較高密度發展的,又或被預留作公營房屋如公屋或居屋發展,故總房屋供應量並不多,初步估計只約1萬至2萬個,視乎最後土地的可容許發展規模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