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其任內最後的施政報告裏,提及計劃每年平均興建40000個居住單位,當中約15000個為公屋,5000個為居屋或置安心等,其餘的會是私人住宅,約20000個。
復建居屋看來是回應近年隨着樓價上升令置業變得困難的訴求,而20000個私人住宅之數,不知是否基於自97年以來每年約19000個單位的平均數(以落成量計)。
資金流影響力大
假設目標是希望樓價按部就班的增長,增加供應或許有助穩定樓價之效,但總覺得現時整體樓市之挑戰,是「價」而不是「量」。即是說,調控供應量會有點穩價作用,但不要以為單靠量便能成事,因量不是現時最主導價的因素,除非增加之量多到可推冧個市,見解如下:
(甲)根本現時之供應相對需求(或需要)已有凸,這些數據不是筆者講的,而是特首提供,數字就是香港有260萬個各式各樣公家和私人之居住單位,而家庭數目只有235萬。沒錯,技術上有25萬個單位多出,詳情可參考這網頁: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10/12/P201110120135.htm。
當然,並非全部空置單位都能成為市場之「有效」供應,需要減去部份,例如(1)業主是買來長揸但不出租;(2)業主是買來當收藏品;(3)單位太舊太殘沒人肯住;(4)被「放了釘」的;(5)或作休閒用途的等。有多少?不易估算。
(乙)要做到每年供應脗合需求不可能,連一些Justintime供應日常飲品食物的商號,也不能完全不設貨倉,或完全避免沒有過多過少情況,房地產開發技術上就更難做到。再者,(感覺)貧窮時也需要吃喝來生存,但可以暫不買樓。
簡單來說,房地產供應量沒有需求量那麼有「彈性」,項目一旦上馬就要硬着頭皮興建,但原有買家群可因經濟逆轉隨時銷聲匿迹。或許長期供應充足,但短線按年之供需不均衡仍可出現,價格波動亦隨之而來,包括大幅上揚。
(丙)資金流之影響力較供應量的大,我們粗略將自03年至今的住宅價格指數,與可反映資金情況的人均生產和M2以及供應量作運算,發現資金的影響力較直接。
至今,主導香港樓價的大因素,香港管不得多少,能調控的又相對不重要,一旦市場逆轉便成為代罪羔羊。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