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慧妍報道】課本提及的冬季落葉,可能要因氣候暖化而改寫。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表示,十月踏入秋天,卻不見市區樹木呈黃葉、落葉的蕭索,反而部份樹木仍「殘」花盛開,反映氣候暖化令樹木覓得「第二春」,一棵樹甚至可見盡四季生態,部份鳥類更因樹木第二春而生多次蛋。
秋冬季樹葉仍青葱
踏入十月中,本港市區氣溫最高仍逾攝氏28度,林超英昨笑說以往中秋時分,市民要穿冷背心,現在卻要改穿小吊帶背心。他與記者在九龍市區觀樹,說樹木經過夏天的紫外線洗禮,理應變得暗啞沉色;近年的秋冬季,仍見部份樹木青翠嫩綠,反映「啲樹搞錯晒,分唔到春天定秋天」。
樹木花朵在秋天仍處處盛開,亦反映氣候暖化嚴重,舉例指原名大葉紫薇的大花紫薇,本來在6月至8月盛夏開花,每朵紫花的花期只有一至兩星期;原名魚木的樹頭菜,會在4月開出點點白花;石栗的黃花則在春天盛開;鳳凰木的樹冠在夏天會滿佈紅花。但這些樹木卻在9月、10月時,仍然開花或長出花蕾,大花紫薇的紫花更是燦爛無比。
木棉則是近年氣候暖化的最佳證據,「08、09年開始劇變,以前冬天會落葉,變得光禿禿,然後專心開花,咁花就會強壯;家葉又有,花又有」。
影響雀鳥昆蟲生態
樹木秋行春令,影響雀鳥及昆蟲的生態。林超英說,以往春夏繁花盛開,鳥兒築巢生蛋,然後吃蟲「補身」。然而樹木「第二春」令雀鳥以為又到繁殖季節,於是春秋都生蛋,生育期逐漸延長,對雌性雀鳥而言相當「傷身」,幼鳥亦不能「優化」;由於花的數目減少,未必能吸引雀鳥築巢吃蟲,結果幼蟲過多,蠶食樹葉。
林超英指出,令樹木變異的主因是溫度和濕度的改變,近年森林的樹木亦上移,由山腰移向山頂,「佢哋一年行一步,你未必咁易察覺」;而香港高樓大廈林立,城市的樹木會更受氣候暖化影響。他預計樹木變異的情況會惡化,當禍延至其他物種,生態系統未能取得平衡,屆時人類亦會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