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距離年結只餘下兩個月時間,內地所謂「金九銀十」銷售旺季落空,發展商開始面對淡市的現實,透過減價換取成交量,提高資金回籠速度。降價潮剛開始,中國銀監會就變相為樓價跌幅定下「官方指標」,主席劉明康指出,內地銀行絕對有能力應付樓價下調40%。 記者:張活儀
劉明康表示,即使房地產抵押品重度壓力測試下跌40%,覆蓋率仍高於國際110%的標準;換言之,即使樓價下跌40%,銀行仍可承受,表明房地產貸款總體風險仍然可控。
下限調高 恐壞賬增
他又指出,中銀監努力降低房產貸款總體風險水平,並督促銀行不定期開展房地產貸款壓力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及時做好應對措施,至目前為止,包括農村信用機構在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的不良比率仍低於2%。
劉明康7月時曾稱,據壓力測試結果,即使房價下跌50%,銀行業也能夠承受。今次他將下限調高至40%,反映銀行的不良貸款狀況可能有變化。
銀行體系未出事之前,發展商目前已率先要面對卻是退房潮(即撻定潮)。今次退房潮率先出現在長三角,其中南京、杭州、及上海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退房潮,單計杭州於過去兩周,就出現20宗退房個案,南京亦跟隨,於本月新增樓花退房達53套,創今年新高。
事實上,長三角多個城市新推樓盤踏入9月後,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降價,幅度達20%,個別樓盤價格調整幅度較08年更深,達30%,間接促使早前「摸頂」的買家紛紛投入退房行列。
不過據了解,經過08年的經驗後,發展商已變得「聰明」,在買賣合約中加入須發展商同意才可退房,所以目前購房者若有意退房,已不如三年前般容易,故業主除非出現逾期交房或存在結構性品質問題,否則難以退房。
內房商掀劈價潮
有內地代理指出,若買家已簽署買賣合同,從法律而言基本上已不能退房,即使撻定,發展商亦有權追回差價,情況與香港相若,不過內地人喜歡「輸打贏要」,在樓盤附近示威甚至生事,部份發展商為避免業主妨礙賣樓而賠錢了事。
在淡市下,目前發展商已面對非減不可情況,他指以上海為例,部份名牌發展商如龍湖(960)及星河灣,均開始將項目售價下調20%至30%;相信這只是新一輪減價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