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英雄 - 陶傑

悲劇英雄 - 陶傑

政治是無有倫理的,兄弟反目是常有的事。
不要說貝理雅與白高敦。一百年來,最令人惋惜的人物是德國的隆美爾。
隆美爾是軍事天才,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奮勇前衝,帶着二十多個人,橫越一條河,攻進一支萬人的義大利軍。戰友全部身亡,只有隆美爾撿回一條命,硬撐到增援部隊到場,就這樣成為國家英雄。
隆美爾有軍事理論,把經驗寫成步兵攻略,成為教官,得希特拉賞識,晉升為將軍。
隆美爾是一位天才,品格不算壞。他明明步兵出身,沒有事難得住,轉型為裝甲兵司令,一樣容易。隆美爾是軍人,如果效忠的是另一個國家,另一位統帥,他可以為人類有貢獻,盟軍的邱吉爾和艾森豪,惺惺相惜,覺得隆美爾是一位可敬的對手,但不幸他生在那個時代的德國。
一九四四年,德國將領史圖芬格謀刺希特拉,遊說隆美爾。不像譚嗣同遊說袁世凱殺榮祿和慈禧,隆美爾沒有告密,他說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看來,由我拿主意的時刻到了。史圖芬格把手提包炸彈拿進希特拉的指揮部,不幸時間算錯了,暗殺失敗。希特拉認為隆美爾是同謀,給他兩條路:服毒自殺,一切守秘,希特拉為他國葬,或者送交軍法審訊處死。
隆美爾選擇自裁,希特拉下令全國哀悼一天。隆美爾是悲劇英雄。他跟錯了主子,像黃埔軍校出身的林彪,但隆美爾比起林彪,有日耳曼的高貴。
隆美爾舉殯,希特拉送花圈,電慰其遺孀:「請接受我誠懇的吊唁,元帥的英名,永遠與北非的赫赫戰功同在。」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牽人愁腸的一段插曲:那麼多精英,因為生不逢辰,在悲劇裏化為飛灰。政治是如此之醜戾,戰爭殘酷和血腥,後世的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想起歐陽修的名言:雖是天命,終究還是人事,國運的興衰,與人的宿命相連,真是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