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餐店聽得幾名乳臭未乾中學生談及「前途」,一個說:「夠資格即刻申請公屋。」
一個說:「阿媽話申請居屋,一到五年就賣。」
這些書未讀完的小朋友,一定是「家教」,耳濡目染,循既定方針做人。這樣的社會這樣的特首,就培養這樣的下一代。煲呔希望施政報告博得幾下末期掌聲,宣佈新居屋的超筍優惠方案,增強未來「投機欲」,亦令新舊業主分化。大英子小英子乘機抽水,邀功之餘還提出改善建議,討好群眾。
看唐唐突然提出搞公屋「大躍進」,大幅增加公屋供應,惠及單身年青人可盡快「上樓」有獨立生活空間。此說批評特首問題未解決。狠摑一巴翌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道:「資源有限,應先照顧有困難家庭而非針對年青人。」她表示十八歲便自我標籤為公屋受益人輪候者,太快了,他們應在社會上自我增值努力向上……
這是否以其人之語還摑其人一巴?不談──但,一般不知民間疾苦未經風浪洗禮的紈袴子弟,認為年青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屋有着數,公家庇蔭資助,何須憑實力闖一爿新天?有此想法是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