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超過一半成交,由最大14間外資證券行包辦,其餘中型證券行市佔率亦只有三成半,餘下約一成則由全港約500間的小型證券行瓜分,有鑑近月小型券行市場分額按月遞減,蚊型券商淡市下可謂更難生存,難怪要以奇招突圍。
C組經紀市佔率僅10%
據港交所(388)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止過去12個月,各證券行總成交額19.3萬億元,單計8月總成交便逾1.8萬億元,按月大升36%,成交額大升,惟細行卻未能受惠,8月份C組(排第65名以後證券行)只佔市場成交比例約10.4%,連續第3個月下跌,較去年10月時的13.3%大減2.9個百分點。細行歷年市佔率普遍在11%至13%水平,熱炒時更高至14%,對上一次錄得低市佔率要數到仍處海嘯陰霾的09年1月,錄得10.3%。
以C組500間券行計,8月成交額分攤給予C組細行,每家約佔36億元交投。假設佣金0.1%,每間細行8月平均收入僅36萬,扣除租金及人工等,已所剩無幾。
另外,大行則繼續壟斷交易市場,A組經紀行(成交市值排名第1至14名,多屬大型外資大行)8月市佔率達55.2%,連續5個月上升,對上一次高位同樣是要追溯至09年1月的近58%。B組經紀行則佔市場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