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零售業因盜竊及人為失誤而招致的損耗率,在過去一年雖只有0.95%,但有兩成半損耗率來自員工盜竊,是亞太區第二高,造成逾6億元損失。零售商會把損失轉嫁消費者,收取「誠實稅」變相調高價格,每名消費者每年多付362元。本地百貨業僱員工會指出,不排除與零售商將盤點損失當為員工盜竊有關。 記者:謝明明
由英國諾丁漢研究中心所做的《全球零售盜竊晴雨表2011》,根據各地零售商提供過去一年的資料,按照顧客及店員盜竊、供應商欺詐及店舖人為失誤等造成的損失,經過加權指數等計算損耗率。
港零售損耗率僅次台灣
報告發現,亞太地區的平均損耗率為1.22%,是全球最低,總損失金額為1426.5億元。其中香港的零售業損耗率只有0.95%,僅次於0.91%的台灣,是該地區損耗率第二低,造成23.7億元損失。印度是區內最高損耗率地區,有2.38%。
顧客盜竊仍是零售業損耗主因,亞太區有53.3%損耗率屬顧客盜竊,而香港有51.1%,損失12.1億元。不過,香港零售業因員工盜竊招致的損耗率卻高達25.7%,是亞太地區中第二高,造成逾6億元損失;澳洲員工盜竊損耗率高達40.5%,是區內最高,造成65.2億元損失;區內最低的員工盜竊損耗率是日本,只有18.5%,造成139.2億元損失。
每名消費者多付362元
零售商會將損失轉嫁消費者,收取所謂「誠實稅」,即消費者需付出較高貨品售價。報告發現,香港每名消費者平均一年多付362元,若按每個家庭計算,平均多付1,012元,是亞太地區中「誠實稅」偏高的地區之一。澳洲及中國分別為最高及最低的「誠實稅」地區,但負責的機構拒絕披露具體數據。
香港百貨業僱員總會外務總幹事鄭乃恩表示,警方曾於業界研討會中透露,本港零售業的店員盜竊情況較顧客盜竊嚴重,不排除與商舖盤點損失有關,「每年盤點都會錄得損失,唔排除公司會將有關損失當係員工盜竊,如果唔係,點解咁耐以來,好少傳媒報道員工偷嘢?」他促請零售店舖清楚交代情況,「唔見咗嘢唔可以一口咬定係員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