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亞洲市場吸引力增 - 貝萊德

萊德有理:亞洲市場吸引力增 - 貝萊德

在歐債危機的衝擊下,第三季的金融市場非常動盪,股市更爆發恐慌性沽售,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大幅下跌。究竟未來的市況何去何從?投資者從中又吸取了甚麼教訓?
雖然大部份投資者的風險胃納大降,但撤離股票市場實在不是上上之選。原因很簡單,當市場波幅上揚、資金紛紛湧向防守股之際,往往亦是發掘投資機遇的時候。部份亞洲市場的投資價值已陸續浮現,正是趁低吸納的時機。

財政實力雄厚

儘管新興市場的經濟基本因素遠勝歐美及日本,然而在歐債風暴的衝擊下,各地股市一同下挫。到底投資市場是否如想像中悲觀呢?新興國家面對的問題,並非缺乏經濟增長動力,反而是有經濟過熱的憂慮,因此政府才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目前歐美經濟放緩,令新興國家的通脹得以紓緩,執政者反而能將政策放寬,有利市場氣氛。
目前亞洲股市的平均市賬率已跌至約1.5倍的水平。根據1996年以來的數據顯示,凡是市賬率跌至如此便宜的水平,未來12個月的股市有機會有相當可觀的升幅。
最近亞洲股市風高浪急,由外國投資者持有的大型電訊股及消費股更遭到拋售,同時一些周期性股票則跑贏大市。當中已有五分之一的南韓股票市賬率低於金融海嘯時期,在中國股市,這個比率高達三分之一。
同樣地,亞洲貨幣受到市場恐慌情緒拖累而下跌,但暫未有迹象顯示西方投資者將大幅撤離亞洲貨幣市場。另一邊廂,對於亞洲投資者來說,更是入市的時機。事實上,很多亞洲投資者已由早年大量投資於美元、歐元,改為投資自己國家的貨幣。
大部份亞洲國家均擁有龐大的外滙儲備,財政實力豐厚,有能力穩住滙價的波動,因此中長線來說,亞洲貨幣的前途仍然亮麗。中國政府致力穩定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亦為投資者提供了不俗的避險資產。
其實,除了亞洲企業之外,不少國際及歐美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均來自亞洲市場。放眼全球,亞洲乃經濟增長強勁、政府負債比率較低及企業資產負債表穩健的地區。因此,當中一些在亞洲營商又提供高息的國際企業,實是投資者不俗的選擇。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