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BlancdeChine創辦人楊秉堅從小的根據地都在中環。
他父親楊志雲跟鄭裕彤都是以金業珠寶起家,1949年於文咸東街建立景福金舖(現為景福集團),後來又與何善衡發展美麗華酒店。二戰後,金是保值商品,香港金銀貿易場位於中環。樸實年代,金業家族初期居於堅尼地道一個四百呎單位,因為做金條買賣,於雲咸街設提煉工場。年紀還小的楊秉堅,有時由母親帶到工場,看着一條一條金條燒煉,又會用滾輪把金條壓成薄片。他試過幫手處理金片時,不小心掉了一片在大腿上,燙得起了紅泡。
楊秉堅自小就明白,金只是貨物。客人訂貨後,夥計腰纏插着金條的皮帶,外穿唐裝短打遮掩,就按址送貨,從來沒聽過會失手,工場也不聘請保安。金條並不讓他目眩,金價隨社會世界情況波動,他印象最深,是父親凝重與憂慮的臉容。做生意,從來不容易。
從黃金烙印到時裝文化
認識楊秉堅的人,絕不感覺他有富貴黃金烙印。他於1993年於中環畢打行創立國際中國時裝品牌「源」(BlancdeChine),2006年搬到置地廣場,今天全球化國際超級大品牌圍城,「源」又可能要搬到太子大廈。低調商人,經營中國時裝,卻要走上國際,與大品牌在眼對眼視線,平起平坐。二十年沒有結領帶,近十年絕少披西式外套,偶然在渣甸山居民協會飯敍,楊秉堅愛穿舒適簡便的中山裝,有時掛一個特別設計給他專用的方正黑布百寶袋。反璞歸真,在事業,在生活,在心裏。無慾無求,因為走過的路,豐富多姿。
為了重拾西方往東方看的精緻年代,2006年BlancdeChine闖入紐約設旗艦店,與Fendi為鄰。名人名店紛陳,肚兜服飾把道家精髓擺上第五大道。二千年前士女最簡單最純粹的內在美,變成現代雅致高貴晚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塊布,能見經典,楊秉堅把「兜」演繹成「道」,有他對中國民族及文化的使命及看法。
現代奢侈消費品,都愛講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人思想,放在紅酒,加深酒的厚度;用在中國衣着,也就加入文化氣質。至於外國人會不會明白,他說:「有機會與我傾談的,就會明白。」
像不少有家底有經歷的香港中堅一代,年輕深慕西方文化之時,對中國一切,視而不見,見而無動於心。至腳站異地,才在本位與自處的茫然中張羅。楊秉堅形容自己是個反悔的罪人。他年輕時看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也看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等,但崇洋氛圍下,對中國文化,儒佛道思想,一概感覺陳舊老套。成長後到海外生活,身處外國人圈子,才恍然為國學底子薄弱的空洞感覺不安,中國文化又從邊緣走到他的核心。
今年69歲,談宗教政治哲學,他好興致得可以晝夜不分。佛家真相與意識,他放得在一件衫上面,「不同角度,不同方法,truthandreality,都是多角度問題,不是膚淺簡單的看法。」圓與方,是布料上所見的平面形態,一旦穿上身,又成為立體衣飾。時間、空間、感覺,變化不定。形與相,誰是誰非,誰對誰錯,真理,看你怎麼看怎麼自圓。
喜歡思考,年輕時周旋東方與西方思維,慢慢發展成沉默的中國時裝革命者。楊秉堅中學畢業於聖士提反書院,先在英國念預科,後轉到美國讀大學。回港工作後,關心社會,他是論政團體中堅分子,與秦家聰、胡紅玉稔熟。數香港商人,在野評議,很不常有,他可能比現在的小小超更反叛。於七十年代末,楊父把這個兒子調往美加處理地產業務。
八十年代在紐約那些年,楊秉堅認識了當時中藝國貨董事長陳啟雲。兩人投緣,夢想讓中藝走進紐約國際兵家之地。按他說,現時中港兩地生活的陳老,曾任外交部,八十年代與擔任美國副總統的老布殊相熟。回頭看當年中藝,國產商品,取悅人,是感情,不是外表。中藝與楊家的合作,最終結局仍要撤出紐約。但一個終結,是另一個合作的開始。楊秉堅因為認識中藝香港區總經理邵烈廣,開始孕育中國高質素時裝品牌「源」。
要追回三千年前的感覺
BlancdeChine直譯是「中國白」,即中國白瓷,有十八世紀中國美好年代的精神,「onceuponatime,白瓷是我們最好的東西。」那是他所說西方往東方看的年代。要創立中國高級時裝國際品牌,楊秉堅相信,中國人,離不開絲。自《詩經》抱布貿絲的古老年代,中國絲,奢侈又溫婉。如詩輕柔質感,穿衣服,有感覺的人,跟沒感覺的人很不同。有感覺的,看到一種布料就會凝神,捻上手,就感動。最難得,衣服不光是看,要貼在身上,有時順身形互相融合,有時是你支持我,我支撐你的駕馭,都有學問。三千年前開始的感覺,他要追回來。「那經理信任我,開給我一張blankcheck,我想做高質素時裝,讓中國人有身份認同。」他現在的服裝,九成以絲質做裡布,希望皮膚得到柔軟觸感。
從金業、地產家族而來,楊秉堅對時裝是外行人,當時中國絲質商品,數量多,價錢平,賤價絲綢像落難貴族,「越做越爛,鬥便宜,將貨就價。」自小就按興趣做事的楊秉堅,逆流而上,銳意走高檔路線。楊秉堅當時與邵烈廣簽了合約,先在九龍星光行中藝設一個小基地,店中有店,擺放絲綢用品,包括成衣、睡衣、被袋及枕頭套等。可惜,相關構想三年後才完成,邵烈廣退任,新來的一位年輕經理,中國情懷不再,「夢想不一致,同床異夢,不會有好結果」。於是,他決定自己斥資,九三年在畢打行二字樓一千呎舖位創立「源」BlancdeChine。九四年,上海灘在同址地舖創立。
上班沒有衣飾規矩的老闆級人物,都是他的客人,不分中外。好友霍震霆及董建成愛穿他的中山裝,朱玲玲與羅康瑞是長期捧場客。置地廣場米芝蓮三星法國餐廳L'AtelierdeJoelRobuchon的老闆,每次回鄉,都會到他店舖入貨,「他女朋友跟我說,在法國,他有自己的裁縫,現在,通通都是BlancdeChine」。為爭取中國官式正統服形象,「源」獲准在中國外交部設展室,中國前外長唐家璇兩年前也穿他們的中山裝到英國,出席英女皇主禮的場合,英方就有人問:「中國有這如此好看的服飾」。
楊秉堅仍然對兩位中藝高層心存感激。近二十年,經營這樣的生意不容易,難處在於自己人怎樣看自己人,「本地客人老是說,你衫質素很好,但好像貴了一點。」萬多元一套設計與質料優良的中山裝,有人嫌貴,但買外國大品牌,上十萬元又覺得理所當然,這是商業品牌效應。他感覺,現在中國陷東方往西方看的邊緣,很想挺起中國人的身份,「全球化底起,在中國偌大的巿場,一定要發展自己的中國時裝品牌」。
除了含蓄的旗袍,楊秉堅很喜歡中國棉襖的設計概念。曾經有一個年代,爸爸的藍色棉襖,穿在年輕女兒身上,能把上一代的舒泰感覺融化在青春裏。穿簡單的衫能穿得漂亮,不容易。華衣美服,靚,再簡約,都很難不矚目不張揚。這一種矛盾,猶如楊秉堅從商處處低調找自由空間,一樣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