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友邦無謂再Sell中國概念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友邦無謂再Sell中國概念 - 丘亦生

一如近年在香港上市的大部份IPO,友邦(1299)去年上市時,也有推銷自己的中國概念。但我覺得友邦的賣點,由始至終都不在中國市場。面對內地銀行紛紛進軍保險業的升級競爭,友邦的中國業務更加難突圍而出,無謂強求。
由於歷史淵源,友邦是最早獲准進軍內地保險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至今仍然是唯一可以通過全資公司而非中外合資形式,在中國經營壽險業務的外資公司。儘管有如此優勢,經過近20年經營,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仍然微不足道,近年更不斷萎縮。
根據中國保監的統計資料,2007年友邦的中國壽險保費收入89億元人民幣,是歷來新高,但也僅僅是全中國壽險公司總收入的1.79%。之後友邦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持續下跌,2009年收入80億元,佔有率跌至不足1%,去年只有0.81%,今年首8個月,進一步降至0.75%

難敵國企地頭蟲

友邦面對的競爭,既有來自其他外資對手。友邦佔全部內地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總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22.5%跌至去年僅14.3%。今年首8個月能夠回升至18.8%,相信與外資公司數目減少有關。
但更強的競爭對手,是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地頭蟲。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總體市場份額收縮,由2007年時的8%,降至去年的5.6%,今年首8個月只有4%。經營多年仍然只得寸進,不少外資意興闌珊,選擇向中方出讓合資公司權益。中保監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份,被界定為外資壽險公司的數目有25家,比去年少3家。而中資公司剛好增加3家。如果與5年前相比,中資保險公司數目上升了八成,但外資公司數目原地踏步。
會計師行羅兵咸去年訪問多家中國外資保險公司的CEO,他們預期到2013年時,外資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仍然會停滯不前,只能維持在5%左右。羅兵咸2008年訪問同一班CEO,他們當時仍然相信,外資的佔有率今年就可倍增至10%,事隔兩年,已不再樂觀。
外資險商在中國未能跑出,其實是意料之內。中國一直無意真正開放金融市場,無論是銀行、證券抑或資產管理,外資都舉步維艱,單是要在全國各地方取得經營許可,擴充業務,已經是漫長而艱辛的事情。中國保險市場較依賴銀行這個分銷渠道,外資毫無優勢。客戶仍然喜歡投資產品多於純保障型產品,也進一步削弱外資的相對競爭力。

中國僅貢獻5%

對中國消費者而言,食品也許以入口貨較令人安心,但金融產品卻以國有企業的出品更為穩妥,情況再壞都有政府包底,這想法相信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加普遍。
友邦2011年度上半年(截至5月底止半年)的稅前營運溢利,僅有5%來自中國,是貢獻最小的市場。保險公司不認同單以保費收入衡量成績,認為新簽保單的價值,更能夠反映它們最新的業務表現和資產潛力,但友邦上半年由中國貢獻的新保單價值,仍然僅佔一成之弱,年度化的新保費收入,中國市場增長18%,比泰國、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的23%至46%都要低,也在23%的整體增長率之下。
友邦以香港為營運總部,按市值計已超越和黃(013),成為最大的香港公司,它在香港、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都有鞏固的根基,其實是少數有泛亞洲概念的金融股。要買具備中國概念的保險股,市場有大量選擇,但具備中國以外亞洲市場概念的金融公司,卻為數不多,友邦是鶴立雞群的一家。在市場中國風險溢價開始上升之際,友邦冇理由再Sell自己虛有其表的中國故事。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