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民接受「溫針灸」治療後針灸位置燒傷,4星期後傷口仍發炎;食物及衞生局稱過去一年半涉中醫師診病投訴共35宗,建議市民針灸前要徵詢中醫師是否合適。
劉小姐以6,460元在福明堂中醫診所中環店購買20張套票做「溫針灸」,開始時醫師落針,以「艾」條搓成一團裹着針身點燃,中途離開改由另一職員處理。「當晚我肚臍一處及小腿兩處針口起水泡」。即晚向診所投訴,但診所未有跟進。數日後落針位置化膿,劉改看西醫發現皮內燒傷。「當日落針之後只係用艾嘅包裝紙皮即場剪一個紙墊放喺針下面,好唔專業」。
福明堂回覆,據主診中醫師記錄,當日劉的皮膚局部微紅發熱,沒水泡或化膿,屬正常毋須特別處理。若施灸時間稍長局部出現水泡,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並稱已就事件與劉小姐商討解決方案,對方表示滿意安排。劉小姐回應:「佢哋話唔會以公司名義賠償,會由其他人代買餘下20張套票但係要簽協議書唔再追究」。
中醫診病投訴年半35宗
食物及衞生局回覆,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過去年半有35宗中醫師診病投訴,三宗與針灸有關。委員會中醫組按《中醫(紀律)規例》規範中醫包括專業責任、道德、醫療行為及業務宣傳等。而針灸屬侵入性治療,程序不當可致細菌和病毒感染或暈針和斷針等,建議針灸前要徵詢中醫師意見。投訴失責中醫可向委員會舉報,網址: http://www.cmchk.org.hk;消委會表示過去年半收到一宗中醫師投訴。
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解釋,「針」和「灸」不同,針以針刺刺激穴道;「灸」屬藥類,兩者可獨立或配合使用。使用「溫針灸」時若患者皮膚敏感有機會紅腫及起水泡,屬常見臨床症狀。關說:「有經驗醫師會通知病人風險」。檔案編號:0825039
話你知
溫針灸主治寒性疾病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孫外主表示,「溫針灸」是針灸科常規方法,主治寒性疾病如發冷,也有治理婦女「宮寒不育」等,做法在針頂放燃燒的「灸卷」,透過針體達到溫熱性刺激穴道,要以軟墊保護皮膚免被燙傷。另在針體加電流方法稱為電針也屬常見,是以不同電波段刺激穴道治療疾病。
社會服務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上捐款: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donate
◆各類表格: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forms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