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參與馬拉松長跑的人越來越多,但最近運動科研人員卻發現,有很多馬拉松跑手,根本不認識如何補水份。
馬拉松長跑的熱潮,約在20多年前開始風靡全球。初期的跑手,有很多因為中途補充水份不足而導致筋疲力竭,甚至抽筋暈倒。於是,1996年美國運動醫學學會便訂出長跑賽補充水份的指引,建議馬拉松跑手在起步初段,以間歇性飲水,補充身體出汗所失去的水份;當跑手感到口渴時,身體已經出現脫水(按生理學,脫水定義為水份流失多於體重的3%)。
不過,近年也有跑手在比賽途中,因飲水過量而導致不適,甚至死亡,原因是大量飲水會稀釋體內的電解質,出現低血鈉症,俗稱中水毒,嚴重者可引致心臟停頓。所以,近年國際馬拉松醫護人員學會提醒跑手,比賽途中出現口渴才去飲水。
到底馬拉松跑手應如何適當去飲水呢?科學上實在難以找到一個絕對的答案。整體而言,跑手可在訓練前後,量度體重的變化,以1比1.5方式補充水份較為理想。即是說,訓練後體重若減輕了1公斤,須在2至4小時內,補充1.5公升水份。也可以參考尿液的份量與顏色,成年人正常的新陳代謝,每隔4小時約排出250毫升淺黃色尿液。可是,長跑時體內水份的流失,仍然會受到比賽日氣溫和濕度影響。
文:雷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