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寞苦悶的十七歲,經營一點小小的甜美,在平凡無奇的人世間,給我一點溫柔和喜悅」。叫我對《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產生興趣的,不是導演九把刀,不是百老匯電影中心的總監Gary老早就跟我談到,可否在影片上映時去主持「和九把刀對談」之類,也不是電影的台灣票房驕績、或它甜中帶儍討好中混和低能的預告片;是肥佬黎。他跟導演輸賭票房數字,輸了全版廣告給人。肥佬黎在電影方面的眼光判斷,段數不算高啊(要是本欄and/or本人忽然被蒸發,大家請保重了)。他創作、經濟、投資、做生意就叻,人又高大威猛,可能還喜歡小動物,但電影嘛……咳咳,區區在下大概還比他強。這電影他肯定沒看過便跟人賭,一定有它各式的趣。
酒,是不喝過不會明白的;電影,沒看過也是不會明白的。
幼稚得理直氣壯,青春得百無禁忌,純真得不可理喻,是那些年。我們誰都有過都追不回的那些青葱無慮,唯美可愛笨蛋純澀得過份又真實。柯景騰和沈佳宜的故事,和他們的同學好友。
「我的朋友我的同學,在不同時候流下同樣的眼淚,心中想着朋友和書中人物間,究竟是誰比較像誰。那朵校園中的玫瑰,是否可能種在我眼前」。男的希望自己是柯景騰,女的希望自己有一個柯景騰。男生都喜歡得到一個沈佳宜,女生都希望自己是沈佳宜。就是因為青春過,高中過大學過成長過,初戀過失戀過,錯過,好些年後,我們都希望可以像九把刀/柯景騰般,有機會再好好珍視,那些未經世故、沒有通漲房租稅單辦公室的日子,好好解放不再的緣份和永遠的感覺,告訴你忘不了的人你永遠在乎終生牽掛。即使不再。故事令40歲樓下的人可以瘋狂對號代入,把自己感動得亂七八糟,自我陶醉得一塌胡塗。電影大賣,因為我們太希望和青春的自己再談戀愛。
到播放黃舒駿的《戀愛症候群》時,我決定喜歡這部電影,你明嗎?十多年前它是我其中一首「飲歌」,在K房中我唱到舌頭打結哮喘發作,全場幾十人次次拍爛手掌而這台灣歌次次無人認識。那些我的廣告歲月。
看過影片,才成人禮成。你可能還暗中盤點自己體內還剩多少無雜質、無畏懼、無計算、無人造色素的愛情。「我們回不去了」的世鈞和曼楨太沉重,如果張愛玲《半生緣》的紅塵白浪沒把他們磨蝕得太滄桑,興許他倆也會喜歡本片。仍是Aristotle的"notyet"與"nevermore"人世兩大悲哀之歎。還未,不再,風露立中宵,背景二胡或小提琴不等。還未愛情,不再青春。然後雙雙不再。
上課打手槍,打盹,打架,本片不求思想深度,但非常過癮。新郎不是我的導演還讓沈佳宜嫁了個像郭台銘的大叔,這是導演的特權,柯景騰的酸。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一直聽着黃舒駿的《未央歌》(也就是鹿橋曾風靡台灣的名作),當年的童孝賢藺燕梅,今天變了柯景騰和沈佳宜。
我想告訴柯景騰,沒勇氣去擁抱,可以原諒,因為太珍惜太青澀,但沒勇氣去修補就不可饒恕。小吵一場就錯過最愛,演什麼romanticfool都無用,談不堪一擊的愛情,人生卻會給你400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