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民進食熱食時,所用的膠匙羮、膠筷若出現彎曲變形,表示不能耐熱,會釋出如塑化劑等有毒物質,影響肝、腎及生殖功能。學者指本港未有塑膠食具分類或標籤制度,大眾對食具抗熱程度認知不足,促當局建立制度,加強監管及教育。
食客江先生日前在又一城美食廣場的韓國屋,購買一客牛肉石鍋飯。他用店員提供的一款透明、即用即棄膠匙羮撈醬,攪拌一會竟發現膠羮變形彎曲,「我都知個石鍋熱,但我諗住佢哋畀嘅膠羮應該冇問題,點知個羮攪攪吓就彎咗,都唔知有冇有毒物質黐住啲飯度,結果成碗飯都唔敢食」。
記者再到又一城韓國屋點選牛肉石鍋飯及雞肉石鍋飯各一客,並用職員提供的塑膠羮攪拌。大約一分鐘後已發現膠羮頂端開始變形彎曲,並出現灰白色的花痕。
韓國屋發言人回應指,剛製成的石鍋飯溫度約為攝氏80度,擺放十分鐘後仍有大約攝氏60度。又一城分店所採用的餐具,均由商場指定供應商提供,並指除又一城分店外,其他分店均採用耐熱溫度有攝氏120度的物料melamine製造,不過食肆未有解釋膠羮遇熱後會否釋放有毒物質。又一城則表示目前未收過美食廣場膠羮遇高溫熔化變形的投訴。
記者其後巡視數間九龍區韓國屋分店,發現韓國屋位於朗豪坊美食廣場的分店,向顧客提供的一款白色較軟的膠羮,攪拌石鍋飯後也會變形,記者曾要求提供其他匙羮,但職員表示該店未有其他類型膠羮。另一個在多個美食廣場提供鐵板飯的食肆PepperLunch,則會向顧客供應鐵羮。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應用科學系講師方麗影表示,部份塑膠物料製造的食具抗熱能力差,容易遇熱熔化變形,「有啲塑膠食具只係60度就會熔,根本唔可以用喺高溫食物度」,更警告塑膠變形期間有機會釋出塑化劑、色素及塑膠添加劑等有毒物質,長期攝入會影響肝臟、腎臟及生殖功能。她認為食肆提供熱飯餐時,應盡量減少使用塑膠食具,避免食客吸收有毒塑膠物質。
港未有塑膠食具分類制
方麗影更指香港現時未有明確的塑膠食具分類制度,「市面上有好多用唔同塑膠種類嘅食具,顧客唔知道食具嘅抗熱能力,佢哋見到個膠羮筷子變咗形,最多都係唔要,換個新嘅再用,未必諗過有毒物質有機會滲落食物裏面」。她呼籲香港政府應參考台灣,設立塑膠食具標籤制度以加強監管,「最起碼喺食具上面寫明用咩塑膠造,同埋食具嘅耐熱程度,等市民同食肆知道咩時候可以用呢啲塑膠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