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徒利用fb呃網購客

騙徒利用fb呃網購客

年輕一代多愛透過網絡購物或交易,皆因價錢較平、款式多且潮,甚至有人利用社交平台facebook進行交易。但要留意私人交易及交收沒有保障,賣家可能「走貨」或「走數」,買家追討無門。有少女於facebook與一名賣家交易,付款後對方未如期交貨,亦未兌現退款承諾!消費者委員會指網上私人交易難獲保障,若疑受騙建議報警。

讀者冼小姐在facebook看中一件心水泳衣,即向賣家查詢。「件泳衣170蚊,款靚又唔貴。個賣家話唔可以面交,要求我入咗錢到佢戶口先畀貨,我照做,但過咗數一直冇畀貨我」。一星期後冼小姐再向賣家查詢,對方先推說兩天後有貨,其後又答允退款,承諾一星期內退錢到冼銀行戶口。「過咗一個星期,當然未見佢過錢,最後連聲氣都冇」。賣家更在facebook名單刪除冼小姐,已聯絡不上。
冼以男友facebook戶口將賣家「加為朋友」,竟又獲接受。「好明顯佢想走數,先『remove』咗我,用另一個人戶口又可以『add』番。一件泳衣百幾蚊唔係貴,但佢呃到十個都有成千幾蚊,好和味。唔想再有人受騙」。

要求先過數才寄貨

記者以私人facebook戶口聯絡賣家,查詢冼小姐欲購買之同一件泳衣是否仍然有售,獲覆已售罄,另記者再查詢其他貨品,亦被要求先過錢到其銀行戶口及不可面交,只可郵遞交收。
由於冼小姐沒報警處理,警方表示難以界定是否屬網上騙案,並建議她先報警。
檔案編號:0904005

網購騙案半年391宗

消委會指出,於網上購物應先和賣家有充份溝通與理解,並避免大額交易。此外,消費者應謹記切勿直接將貨款寄送賣家或過戶到賣家銀行戶口,建議經由有信用的第三者中介付款機構付款,以增加保障;惟亦須留意中介公司訂立之條款,當遇糾紛要求取消買賣或賠償時,可能需要專家報告或公證報告以協助該公司判斷。境外公司或私人交易之糾紛,乃消委會職權範圍外,未能處理。
2011年截至8月,消委會收到之網上購物投訴有222宗;而警方於2011年截至6月,有關網上商業騙案數字則有391宗。

社會服務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上捐款: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donate
◆各類表格: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forms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