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格蘭廚神的回憶錄改編,坦白說,完全沒有吸引力。英國甚麼都好,君主立憲、議會制度、牛津劍橋、莎士比亞、勞斯萊斯、福爾摩斯、大衞連、希治閣、占士邦,但最要命的,是「冇啖好食」。你有聽說過英國美食嗎?有聽說過英國餐酒嗎?連廚藝、菜式(cuisine)或廚師(chef)等詞彙,用的都是法文,你就知道英國人的廚藝有多高明。有個不是笑話的笑話,美國侵伊之戰,法軍的伙食最受美、英士兵歡迎。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倫敦電影節,見識了英國食物「賣相一流,味道九流」的殘酷現實,可說陰影自此長存,但情況迄今沒變,那是無藥可救的了。那或許要追溯到基督教或清教徒的歷史,或者英國的殖民史了。
但這樣說,並不表示本片不好看。相反,有了這些認識,你會看得很投入。看到那個不知肉醬意粉(Spaghettibolognaise)為何物的父親,我對戲中的小孩就寄以萬二分同情。香港最草根的家庭,都吃過茶餐廳的乾炒牛河吧。母親體弱多病,沒有本事燒好吃的菜,整日吃罐頭食品。有時菜燒壞了,乾脆吃烤麪包。命苦啊!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