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補鑊 六招拓土地

港府補鑊 六招拓土地

【本報訊】曾蔭權日前承認房屋政策失誤,令供應不足,昨日發表施政報告提出「補鑊」措施,以6招開拓土地,包括把60公頃工業用地半數改作房屋發展;在維港以外填海,又把污水廠和配水庫搬入岩洞以騰出土地。但立法會議員及環保團體都認為,上述方法都未能保證港府在未來5年有剩餘土地作儲備,「又係餐搵餐食餐餐清」。
曾蔭權說,為確保土地供應能每年提供約4萬個住宅單位,政府已研究,約60公頃工業用地將改作非工業用途,當中半數可作房屋發展。另外,政府又會探討在維港以外填海,最快年底會展開公眾諮詢。政府消息透露,維港填海過往一直是本港土地供應的主要源頭,以84年至04年為例,每5年便從填海中供應500至700公頃土地,但自從捲入《保護海港條例》官司後,本港近幾年只能從填海中取得84公頃土地,故有必要仔細考慮在維港以外地方覓地填海。
政府又考慮將沙田污水處理廠、摩星嶺及堅尼地城食水配水庫重置在可發展的岩洞內,將原址用作興建房屋。此外,現時新界約50公頃屬政府土地的無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會檢討用作建屋;現正閒置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也會研究建屋可行性,並減低對周邊土地發展的限制。另位於北區及元朗約150公頃主要用作工業、臨時倉庫或荒廢農地也會納入考慮建屋範圍。

環保觸覺反對再填海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直斥上述措施「得個講字」,因為除了工業用地是「熟地」較易供應住屋土地外,其他措施難以在5年來轉化為住屋用地,例如重置政府設施,「搵到地方搬之後仲要平整土地,至少7、8年時間先可以開始起樓」。他又指,上述各措施最多只能勉強維持每年供應4萬單位,「只係餐搵餐食餐餐清。」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這些措施不能算新思維,「新界好多地都係私人擁有但荒廢咗做貨倉,點解政府唔試吓收購私人土地?」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則反對再填海,「無論喺邊度填都係破壞生態同海岸線」。他指「過去一年賣咁多地最終又係起豪宅賣畀內地人,不如限制土地只准畀港人首次置業仲好」。

政府六招開拓土地資源

1.釋放約60公頃工業用地作非工業用途,半數可作房屋發展
2.探討在維港以外填海,年底展開公眾諮詢
3.重置沙田污水處理廠和摩星嶺及堅尼地城食水配水庫作房屋用途
4.檢討新界約50公頃荒廢的「綠化地帶」改作房屋發展用途
5.釋放「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土地,並研究減低對周邊土地發展限制
6.研究將約150公頃位於北區和元朗主要用作工業、臨時倉庫或荒廢農地發展房屋
資料來源: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