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高鐵,劃破菜園村一貫的平靜。從保衞家園至妥協搬村,到現在團結一致建立生態村,菜園新村村民的步伐總走得比人前,近半年來一直充當先頭部隊實踐綠色生活,並獲港大副教授協助規劃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模式,盡力不違反生態原則。記者:廖潔雯
村民明光說,不是僅僅少用膠袋就謂之環保,環保應是惜福,珍惜所擁有的資源。「廚餘其實都係寶,仲有好多營養,儲起用番喺農田,就係生態循環。」村民一致決定於新村儲存廚餘來堆肥。84歲的高婆婆於舊村用化學肥料種菜,「啲菜靚啲,快大,但唔好食」,現時高婆婆參與廚餘堆肥,「餸頭餸尾唔使嘥,又可以用嚟做肥,啲人都話『阿婆,你啲菜好有菜味!』」
全村47戶約130人,其中30多名是長者,49歲的明光算是壯丁,閒時替村民倒廚餘落田堆肥發酵,「收集廚餘好簡單,但運輸廚餘嘅工序就好辛苦」。廚餘桶高約三呎,每次均需幾名壯丁合力將四、五桶廚餘運送到田堆肥。附近有些村民聽到「菜園村」就生怕惹上麻煩不敢租田給他們,每次均要推着廚餘桶走過近十分鐘凹凸不平的路到農田,再提起大桶傾倒廚餘到田裏發酵,約四、五個月才成為有用的肥料,其間要不斷翻土、腳踏加壓,不時加入乾草及水才能成功發酵分解,完成後才能耕作。
盼購廚餘機製肥料
雖過程艱辛,村民亦不欲輕言放棄,一次看到報章介紹廚餘機,便躍躍欲試,更到廚餘機廠房參觀,又到康文署轄下使用廚餘機的佐敦谷公園及一所中學取經。老村民金蘭姐說︰「廚餘桶啲廚餘又濕又重,要好多人先攞到,廚餘機嘅肥料乾身,用袋裝起就可以用嚟堆肥。」可是,合適的廚餘機每部索價約5.6萬元,若要南、北村各放置一部,非村民所能負擔。
負責菜園新村規劃的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王維仁表示,生態村會盡力保留原有的生態系統,包括保存村內原有的龍眼樹林及魚塘,家居廢水透過排水系統循環再用作樹木灌溉。王維仁期望生態村將來可成示範村,喚起公民社會對自然環境的責任。他曾以歐洲及台灣的規劃作參考,「已發展國家的都市規劃尊重人權,會盡力保留居民之間的網絡,所以拆村上樓唔係一個好嘅方案」。
集體復耕一同開荒
率直的明光認為港人已逐漸厭倦急速的城市生活,從事金融業和旅遊業的人心裏常感到不踏實,怕被外圍投資氣氛所拖累,直言惟有農業可持續發展。他喜見農民努力翻土、播種、施肥,最終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菜田。
菜園新村村民現階段除了學習有機耕種的務農方式,還學習民主自治,逢周六開村民大會,遇重要決定須投票通過。雖然政府提供拆遷賠償,但對新村的基建則不管,讓村民面對一片荒蕪的土地,買地、建屋、基建工程每戶須付過百萬元。惟村民不甘就此放棄,自發集體申請復耕,實行「有田齊齊耕」,不分你我,一同開荒。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為菜園新村開設「生態村專戶」,籌得善款將用作購買廚餘機及建村之用。
「生態村專戶」捐款編號:S0028
網上捐款: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donate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電話:29908688
傳真:3711246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
收捐款戶口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渣打銀行:447-0-667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