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維持每年興建1.5萬個公屋單位,面對土地供應緊張,若將來需求有變化,當局會適當地增加公屋密度及地積比率,以確保公屋輪候時間維持約3年的目標。
消息人士指出,高空發展是其中一個增加公屋密度的方法,但需與規劃署商討每塊土地情況,以及考慮相關土地的周邊環境。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表示,若政府考慮增加公屋密度及地積比率,意味公屋向高空發展及縮減現有公共屋邨的公共空間比率,「但高空發展受環境因素影響,增加空間有限,反而縮減屋邨公共空間可以從公屋設計入手。」
王坤籲舊地建公屋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認為政府應將舊公屋用地作為公屋發展,而非改作發展私人樓宇,「好似黃竹坑邨咁,如果重建起番公屋,咁就可以解決公屋搵地問題。」
現寄居女兒及女婿的西營盤居所的鍾女士申請單人公屋5年,最近終獲房委會安排「睇樓」,發現房委會將300平方呎單位一開二,變成兩個150平方呎的單人劏房,房間闊度只得5呎3吋,睡床只能打直放,住戶更要對着廁所吃飯。她批評曾蔭權房屋政策嚴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