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每年會根據水質情況在水塘放魚苗,主要為鯿魚和大頭魚,以控制水藻生長,淨化水質,並維持生態平衡。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環境保護主任杜偉倫博士指︰「一次撈走成幾百斤魚,對生態影響可以好大」。他解釋,大頭魚可吃掉浮游動植物及藻類,若大量捕魚,「可能就冇品種控制水藻繁殖」,或會令水質下降。
吃掉水藻淨水能力強
杜稱,外國研究顯示,大頭魚可生存20年,最長可達1米左右,換言之,今次被捉的巨魚已長至極限。杜分析,成年大頭魚體形比其他品種大,塘內已無天敵,「無魚可以食到佢」。這些「魚王」假如未被捕獲,應可得享天年。杜說,捕走一條大魚比捕走數條小魚對生態的影響更大,因大魚繁殖能力較強,並可吃掉較多水藻,淨水能力更強。
新界養魚協進會理事長黎來就稱:「成三十幾斤重,可能要養成十年!」他指,大頭魚若在魚塘飼養,以飼料催谷,兩三年或可長1米,惟「野生環境未必咁多嘢食,呢條喺水塘養咗十幾年都唔定!」黎補充,因魚塘每15個月要清塘賣走全部養魚,故本港淡水養魚最多重六、七斤。他說:「30斤同6、7斤食落其實差唔多,而且魚塘養嘅仲冇草腥味!」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