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治港七年,從當年挾高民望,聲言走入群眾、強政勵治,到今日淪為迴避民意等「執包袱」的夕陽政府。學者總結曾蔭權的七份施政報告,認為他欠缺清晰管治理念,未有為香港帶來長遠規劃,枉他自稱「政治家」。曾蔭權在最後施政報告針對房屋等問題提出多項中長遠政策,但學者指這似是為自己找下台階,對挽回低迷民望為時已晚。
曾蔭權05年以「政治家」的身份選特首,接過董建華政府的爛攤子。他首份施政報告以「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為題,塑造勵精圖治政府形象,全力推動大型基建工程,並為最低工資及標準工時等民生關注議題展開研究。07年曾蔭權成功連任,他在題為「香港新方向」的施政報告中,更提出「進步發展觀」,推動十大基建,揚言要為香港打造黃金十年。
08年曾蔭權的蜜月期過去,民望由高位回落,加上金融海嘯淹至,施政報告轉為着重交代經濟政策。翌年香港走出海嘯影響,他即提出推動六大產業,但同年推出的慳電膽現金券計劃,卻因未有申報姻親莫錦泉代理燈泡,引起利益輸送爭議,令政府威信大挫。房屋問題在曾蔭權任內未得到妥善處理,地產霸權抬頭。去年施政報告的房屋及扶貧政策軟弱無力,更招致迴避民意、等收工的批評。
絕無政治家風範
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資料,特首民望由05年剛上任的72.3分,大幅下跌至現時的48.4分。過去六份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亦只有07及08年兩份獲立法會通過。
總結曾蔭權七份施政報告,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曾蔭權任內鮮有重大政策方向,對官商勾結的指控及政制改革毫無辦法,又害怕民意,難言有具體管治理念,「雖然佢話自己係政治家,但絕無政治家風範」。他對曾蔭權在最後施政報告才推出多項中長遠政策感費解,認為措施既無助挽救政府低迷民望,亦會為下屆政府帶來影響。
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指,曾蔭權上任7年未有為香港長遠發展作出規劃,算不上「做好呢份工」,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中長遠政策措施,亦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政策持續性會成疑,佢似係為自己搵個下台階,多過想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