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被清廷割讓英國後,成為革命基地。其後新界被「租借」給英國,成為革命分子避難所。歷史學家分析,當時新界西人煙稀少,屬「冇王管」荒蕪之地,方便革命黨匿藏。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表示,青山農場建成後,港英政府1898年租借新界及九龍半島,清兵及港英政府先後駐守九龍城、東涌及東龍島等地,「新界西冇乜人理,等於大陸某個農村咁,路都冇。港英冇咁多警力,唔會巡邏荒山野嶺。」農場經理鄧蔭南其後一度被遞解出境,新軍之役後回港,匿藏下白泥建碉堡,其時青山農場仍然運作。
碉堡第三代守護人趙炳賢據亡父憶述,祖父開辟石路連接青山農場與碉堡,全程步行兩個半小時。革命黨人穿過碉堡後的茂密樹林,可乘船往返蛇口。
孫中山或革命後訪碉堡
劉智鵬續指,青山農場創辦人李紀堂安排船隻在屯門小碼頭來往中環,運送農產品,「可能革命分子都有用呢隻船,但係冇資料,唔能夠加太多想像。」
文獻沒記載革命黨人「着草」路線或何人到訪碉堡。他認為孫中山辛亥革命前曾到訪碉堡或紅樓的機會微乎其微,孫1895年至1910年遭港英政府遞解出境,碉堡1902年建成之時,孫身在美國,「當時孫中山知唔知有呢間嘢,好成問題。咁細嘅屋,冇需要出動總理去巡視。最大可能係佢革命成功之後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