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喬布斯離世前一天,蘋果推出了新的iPhone,不過並非傳聞中的iPhone5,而是現有型號的升級版iPhone4S。一時間市場大失所望,教主都無面畀,新iPhone被批評為反高潮之作,更有流行曲改編成的《屈機的Phone》揶揄新機,最抵死莫過於有公司推出承惠0.99美元的S字貼紙,讓iPhone4的用戶自行升級。
蘋果的無窮創意,是否隨喬布斯就此溜走,我不這樣認為。蘋果從來賣的是用家經驗,一個不用看說明書已經連阿婆都識用的產品。只要蘋果不改變這種對體驗的着重,其霸主地位一時間不易打破。
事實上,蘋果過去推出新產品,並不總是好評,譬如去年推出iPhone4時,便因為天線接收問題,而引起廣泛批評。美國權威消費指南《消費者報告(ConsumerReports)》甚至表示,不會建議用家購買。「天線門」事件初期,喬布斯更串嘴地建議,用戶改變拿電話的習慣,差點引發集體索償訴訟,最後要向所有用戶贈送保護套,才平息事件。
即使去年初推出iPad時,其酷似iPhone的外形,亦被指平平無奇,「等於4部iPhone合起來」、「只是一部玩具」、「連蘋果自己都不知道這部平板電腦有甚麼用!」
事實證明,用家體驗才是最實際,iPhone4第二季付運了超過2000萬部,把蘋果的市值,一度推上全球第一,完全無視經濟疲弱,及風大雨大的金融危機。蘋果再一次成為GameChanger,改變了行業的生態。
着重用家體驗
即使今次推出的新型號iPhone,只是進化版,而非功能或設計上有飛躍式發展,但2009年推出的3GS,同樣是iPhone3的改良版,只是換上了較快的處理器,改良了照相機的質素,以及加入了指南針的功能。不過3GS推出首年,iPhone的銷售仍然增長了93%,比iPhone3G推出首年的78%增長還要快。
你可以說,今次的iPhone4S,確實沒有了令人眼前一樣的Wow元素,蘋果也沒有做好預期管理(ExpectationManagement),任由外界炒作iPhone5的傳聞而不澄清,令迎接新機的情緒變得太高漲。
不過,蘋果就是一家不怎樣做預期管理,但卻一樣成功的公司。蘋果的產品推出一向保密功夫做足,外界從來只能旁敲側擊,或從員工失竊個案中才得知一二。換言之,蘋果根本不想事前放風,任得你估估吓,這是對自身產品的信心表現,也貫徹喬布斯不看重市場調查的風格。
市場亂估的結果,難免總有人失望,但蘋果賣的不只是設計,是軟硬件與服務的整體結合,是不用說明書都識用的用家體驗。外電報道指,美國流動網絡商AT&T首日接受iPhone4S預購的首12個小時,已收到20萬個申請,是其最成功的iPhone銷售紀錄。用家心甘情願被屈機,證明蘋果的魔法未減,要斷言蘋果已過巔峯,為時尚早。
無吉士的董事局
交易員違規交易,導致瑞銀錄得23億美元虧損,成為國際金融要聞。違規交易醜聞爆出後,瑞銀行政總裁格魯貝爾(OswaldGruebel)面對傳媒追訪時,他表示拒絕引咎辭職,並指他得到董事局的支持。面對四方八面的壓力,格魯貝爾說:「Ihavestarted,soI'llfinish。」
瑞銀違規交易風波隨即引起傳媒廣泛關注,瑞銀在3年前金融海嘯期間已錄得巨大虧損,顯示管理層的風險管理能力有不足之處,現在再爆出醜聞,公眾失望至極,特別是在歐洲,傳媒群起攻擊,連歐洲監管機構也破口大罵。持有6.4%瑞銀股權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立即跟瑞銀管理層會面,然後發表聲明,指對瑞銀的失誤感失望,敦促瑞銀採取果斷行動。4日之後,格魯貝爾宣佈辭職。
領導者在公司最風雨飄搖的時候辭職,只為滿足要見血的輿論,和輸了錢要搵替死鬼的股東,對解決問題全無幫助。大部份時間CEO在做甚麼,表面上對公司影響不大,公司最需要CEO的時候,就是在災難性事件發生之後,這時候公司要有一個領導者站出來,讓公眾、股東、供應商、客戶、員工清楚見到領導者挺着胸膛說:「呢單嘢我負責」。這時候公司最需要穩定,CEO不可閃縮,要承擔責任,明確顯示出堅定的自信,會帶領公司上下度過難關。至於CEO是否要為事件的發生負上責任,等最混亂的時間過去後再打算。
臨危受命慘成替死鬼
格魯貝爾2009年出任瑞銀CEO,他當時已退休了兩年,之前他是另一間投行瑞信(CreditSuisse)的CEO,瑞銀邀請他出山的背景是臨危受命。那時候瑞銀受金融海嘯重創,陷於巨額有毒資產虧損的深淵,瑞銀就是認為格魯貝爾擁有經驗去帶領一間受創的投行重振雄風。
在瑞銀復元期間,再出現醜聞屬於不幸,但把這件事的責任推落CEO一個人身上,似乎不大合理。要整頓一間大型投行的風險管理文化,只能從制度着手,希望加強系統管理,從而改善公司整體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在瑞銀應該是一個仍在進行中的工程,過程中出現違規醜聞,CEO當然要負上責任,但要立即人頭落地,我覺得是不智的決定。
外間不知道新加坡GIC是否支持格魯貝爾辭職的決定,無論如何,GIC在瑞銀的投資錄得重大虧損,跟格魯貝爾無關。GIC在2007年12月,即金融海嘯前夕,以接近12億美元入股瑞銀,投資至今錄得虧損近七成。GIC在瑞銀投資的賬面虧損,大部份發生在違規醜聞之前。
格魯貝爾辭職反映瑞銀董事局軟弱,公司最需要CEO來穩定局面的時候,在沒有明確繼任人的情況下,董事局向輿論低頭,逼格魯貝爾辭職。瑞銀風險管理系統有問題,這時候瑞銀最需要是制度上的改變,而不是CEO應否留低。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