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偉駿報道】打鼓嶺竹園村的羅氏宗族,800年來守護着先人、南宋進士羅元振兒子羅映箕的古墓,但地政總署去年以發展蓮塘/香園圍口岸大樓為由,勒令村民明年9月前拆墓,否則骸骨會被移送到沙嶺公墓埋葬。羅氏族人批評政府罔顧歷史,誓死保衞祖墳。
被迫遷古墓的羅氏族人,原居於羅芳村,該村橫跨中港兩地,但在1898年英國向滿清政府租借新界後,被中港邊界一分為二,深圳部份仍稱羅芳村,本港部份成為竹園村、絞寮村。羅氏族人現有100餘人,祖先一直聚居於羅芳村深圳部份,在新界割讓後才移居到港及居於竹園村,所以並非原居民。
要脅送沙嶺亂葬崗
羅氏宗親代表羅建強向本報表示,他們祖宗在竹園村內有數座古墓,歷史最悠久一座,是南宋進士羅元振長子羅映箕的墓穴,每年重陽節,族人都會扶老攜幼前來拜祭,這項傳統維持了數百年。不過,地政總署去年突然通知他們,指羅映箕的古墓位於蓮塘/香園圍大樓範圍,勒令他們在明年9月前將古墓搬走,否則會被署方移送到沙嶺公墓的亂葬崗。
羅建強指若是原居民的古墓,每座有30萬元賠償,政府並會另行覓地重新安置,但非原居民無此優待,「地政總署官員要我哋證明個古墓擁有權,講緊係800幾年前,我證明到仲使乜搵佢哋傾?」他指族譜與祠堂在文革時被破壞,族人曾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協助評定古墓歷史,但對方一直沒有回覆。
揚言將有激烈抗爭
古墓位於打鼓嶺禁區內,記者日前以訪客身份申請禁區紙到訪,發現古墓幾乎被枯葉完全覆蓋,已變成了村民的泊車處,附近並建有多間村屋,若不細心觀察很難找出古墓位置。不過,古墓石碑上刻着「宋太祖考映箕/有成府君羅公之墓」的字樣,仍然清晰可見。
羅建強稱,自從古墓要搬的消息傳出後,老一輩族人擔心風水受破壞,有人憂慮至病倒。他稱地政總署若一意孤行拆墓,或拒為族人覓地遷墓,他們會採取激烈抗爭行動,「總之唔會俾佢哋郁個古墓。」
地政總署稱,有五座位於竹園村的墳墓,座落於蓮塘/香園圍口岸工程界線範圍內,須加以清理。根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竹園村現址無高保育價值的生態及歷史文化古蹟,而古蹟辦指該五座羅氏祖墳並非法定古蹟、已評級的歷史建築物或獲列入涵蓋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名單,所以政府不會另覓地點予他們遷墓,只會提供協助,包括發放特惠津貼,以盡快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