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重生 DJ幽靈

一個國家的重生 DJ幽靈

美國前衞HipHop唱片騎師兼製作人DJSpooky,將會在本星期六(10月15日)於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一連舉行兩場他的電影×音樂演出《一個國家的重生》(RebirthOfANation),這次也是作為這個自2004年已開始公演的多媒體創作之亞洲首演。而前一晚,亦在agnèsb.電影院設有他的講座與DJ工作坊。

撰文:袁智聰

幽靈小傳

DJSpooky在初出道時,被外界扣上Illbient這個音樂標籤,Illbient即病態(Ill)與環境音樂(Ambient)的結合,勾勒出紐約市病態疏離都市氛圍的實驗性的HipHop/BrokenBeats/AmbientDub電音。他先後在96年發表的DJMix合輯《Necropolis》(由紐約市實驗音樂名廠KnittingFactory出版)以及官方專輯《SongsOfADeadDreamer》。

影史里程碑:《一個國家的誕生》

在1915年上映《一個國家的誕生》由格里菲斯執導、故事以湯瑪士狄克森將三K黨描寫成英雄的小說《同族人》為藍本。影片標誌着電影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奠定了電影敍事的技巧,如深焦距、跳接及人物特寫鏡頭。此片既是美國白宮首部放映的電影,也是荷李活首部賣座片,但因為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提倡以及對三K黨的美化而廣受爭議。影片對照現今的美國民主、政治政策、消費社會、娛樂文化、反恐浪潮、美國霸權有千絲萬縷的疑問及反思。

本名PaulD.Miller的DJSpooky(全稱DJSpookyThatSubliminalKid),不僅是唱盤演奏家與電音製作人,也是哲學家、作家、視覺藝術家、講師。以三個大銀幕投影的《一個國家的重生》是DJSpooky重新闡釋由格里菲斯執導的1915年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BirthOfANation)。在幽靈訪港前夕,先找來他為這個走遍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IMAX電影院巡演的電影×音樂多媒體演出作現身說法。

從《誕生》到《重生》

「威爾遜總統被三K黨支持者抬舉而成立國際聯盟,就任總統期間大量在美國設立國家公園的羅斯福在美國國家博物館前受到黑奴和被征服的印第安酋長支持,而布殊……喔,不要讓我由布殊開始。我只能說這些過去的回響猶如來自巨大調色板上的Samples,是我的檔案庫。」DJSpooky一開始便闡述何以他有《一個國家的重生》這個探討美國「重生」、別具野心的多媒體作品之念頭。談論《一個國家的重生》之前,先要說說美國電影史上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之一《一個國家的誕生》。談《誕生》這齣已有96年歷史的電影之典故,除了它是荷李活首部賣座影片、確立了劇情長片之未來發展與電影語言之運用,還有這是第一部在白宮放映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是第一部真正挖掘人們如何看待"TheOther"背後的情感邏輯,從『黑臉』扮裝與黑人劇團的演出的崛起,我們看到了一個娛樂/軍事/工業聯合企業的世紀興起。而這些工業,在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喬治舒拉的《黑人帝國》或其小說《不再黑人》裏就有如『體細胞』般,你可以看到在作品中的『反辯證法』。」DJSpooky亦指出,《一個國家的誕生》乃增加了黑人劇團在流行文化上的普及性,更得以鋪平了一條通往21世紀的流行文化的道路,甚至關於VisualSampling的。
兩年前的10月,DJSpooky曾為「澳門國際音樂節」舉行過一場免費演出。在他心中,香港和澳門有甚麼大不同呢?「澳門和香港的殖民經驗,一如葡萄牙和英國那樣是完全截然不同。當年我在澳門所做的演出是實驗性的,而我即將在香港舉行的演出卻是關於電影與政治,這是探索人們在殖民主義或奴役之後如何試圖恢復其身份。」

■DJSpooky走遍世界各地藝術節演出。

Remix《阿凡達》或《變形金剛》?

DJSpooky當然並非單純為了來個新舊共融而重構《一個國家的誕生》,在他的《一個國家的重生》裏其政治聲明亦不言而喻。
「《一個國家的重生》實質上是一個以『導演作為DJ』為概念的Project,意味着這是一齣建基於把剪接來作為一個藝術形式基礎的電影。我視現代流行音樂與拼貼音樂(基本上所有東西都是在電腦上製造)為相同的科學教派(Science-Faction)更新繼承,沒錯,是以教派(Faction)來取代了小說(Fiction)。選擇一個『觀點』並包裹着自己,去問任何共和黨人,他們可以告訴你同樣的事情。我們的奧巴馬當選後其問題並非他是一位非裔美國人,但卻是他認為權力結構能容納某種現實主義。反之,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誕生》作為了右翼的催化劑,民族的誕生,就像沒有發生於隔間時間,這就是何解我想重做這齣電影。」
在嚴肅電影以外,想不到DJSpooky還打趣地表示想重新打造近年的商業電影。「如果我可以Remix一齣較近期的電影,我大抵會說《阿凡達》或《變形金剛》是首選,《美國隊長》則是第二名。」信不信由你。

■以本名PaulD.Miller出版的書著《TheBookofIce》

多媒體藝術

雖然DJSpooky被稱作DJ,但他卻從不是主打舞池那種DJ;他的演出是屬於藝術節節目,而多於電子舞曲派對。也是何解一直以來有關DJSpooky的詳盡專題報道,都是出現在前衞音樂月刊《TheWire》,而非《DJMag》、《Mixmag》等電子跳舞音樂刊物當中。他亦聲言他從不屬於「流行」與「潮流」的東西。從音樂到視覺媒體、從DJ到VJ,DJSpooky邁向多媒體與Audio-Visual藝術家的姿態亦不逕而走。「我一直都視我所做的為多媒體藝術。我在畫廊和博物館體系的範疇內開始,我就是從那裏一直往前走到音樂。」
從多媒體藝術,DJSpooky亦引伸到他的「南極洲」Project。「我想,如果你看看唱機(Phono-Graph)的根詞,它簡明地意味有着『語音的筆迹學』(PhoneticsOfGraphology)之意思。例如:最近我去南極洲拍攝一齣關於冰之聲音的電影,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電影,而是一部會納入我認為有如EdwardTufte之傳統信息美學的電影,但又滲進NamJunePaik、GodfreyReggio電影《Koyaanisqatsi》之Update素材,抑或某些令MayaDeren的舞藝變成冰的東西。在黑人文化社會學中,"Cool"是反映了那麼多東西,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DukeEllington的〈ATonePoemtoHarlem〉?IcebergSlim?Ice-T、IceCube、VanillaIce?MileDavis的《BirthOfTheCool》?但是當你看着冰的分子結構,那有一個六角形的邏輯,近似雪花,他們是圖案,但每個卻是獨一無二的。我想將之擲進樂曲中,並寫了一首關於它的交響樂而仍在巡演中。今年是發現南極的100周年,我希望能為更多計劃再去這裏。我的書著《TheBookofIce》和大型多媒體音樂表演《TerraNova:SinforniaAntarctica》這兩個project全是關於"Acoustic-Portrait"的,是我以作家與藝術家的姿態出發。」

■在台上演出的DJSpooky既是導演也是DJ。

「我是活在未來的」

跟DJSpooky談及他的早年的音樂史迹,他卻顯得一臉不情願。如問到可有懷念從前與三藩市獨立電音廠牌AsphodelRecords的合作,他只有冷冷地回覆了一句:「不太懷念。」而說到他早年被扣上Illbient這個音樂標籤,他回應:「那時是有趣的,但現在它已成為歷史,而我是活在未來。」反之他卻要我在文中提提他與MusicsoftArts合作研發的DJMixeriPhone/iPadapp,迄今已有650萬次下載。
還是要他說說今天的地下電音體系好了。「現在有很多規格化的東西,而我正在與此搏鬥,我試圖想出關於歌曲、多媒體、藝術的思巧新方向,這意味着我一直在做着研究。這陣子對我來說最棒的事就是我的南極洲project,有一段時間,我會集中在南極洲——這是我的下一部電影。」DJSpooky總不忘提到他的新搞作呢。

《一個國家的重生》多媒體演出

日期及時間:10月15日(星期六)2:30pm及7:30pm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票價:堂座:$380;樓座:$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