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人母親懷胎十月,總希望孩子有良好成長。有精神科醫生指,性格「騰雞」兼經常焦慮的母親,本身已屬抑鬱症高危族,倘再過度緊張子女的學業,更容易誘發情緒問題。每逢開學初期的9至10月,都是焦慮家長求診的高峯期,有母親甚至情緒失控,無故打罵子女後,又買玩具予子女作補償,令小朋友無所適從,影響成長。 記者:鄭啟源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表示,在職母親工作壓力大,若加上孩子升讀小一及中一要轉換新學習環境,對子女的校園適應及功課進度自然會倍感緊張,容易誘發抑鬱情緒。他指,每逢新學年開始,約三至四成已為人母的求診病人,都會因子女的升學問題感到沉重壓力,經常焦慮及失眠,更因難以集中精神而影響工作;部份媽媽更容易暴躁,令家庭關係變得緊張。
無法管理自己情緒
李德誠指,母親出現抑鬱症,子女在校內同樣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影響學習及社交能力,「母親無法管理自己情緒,失去管教子女能力,孩子亦容易將情緒帶返學校發洩」。外國研究顯示,女性患抑鬱症風險較男性高兩倍,每八名女性中,便有一人屬抑鬱症患者,情況值得關注。
現年31歲、任職秘書的林太,因過於憂慮兒子的升學問題患上抑鬱症。她在工作及家庭上均自我要求高,一直希望兒子能入讀名校。去年她為兒子報考小學開始,便變得異常緊張及憂慮,更不時失眠,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兒子雖然能考上心儀小學,她又開始憂慮兒子的成績能否追上,日後可否升讀直屬中學。後來她的情緒越發波動,經診斷後,證實患上抑鬱症。
開學考試成引發點
黃女士也有類似情況,她因情緒病困擾辭去秘書工作,全職照顧就讀小五的女兒。她指,10多年前誕下女兒後,患上產後抑鬱症,當時因未能照顧好女兒,曾想過帶女兒一同自殺,又試過服食安眠藥自殺。
她多年來一直接受藥物治療,情緒已比較穩定,但每逢女兒開學及臨近考試,因憂心女兒的前途,都會再次引發焦慮情緒,需不斷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緒,以免女兒受影響。
李德誠醫生表示,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可有效減低抑鬱症帶來的影響,部份及早察覺症狀的患者,最終都可以痊癒;家長也應改變自己的想法,毋須時刻也緊張子女,有助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