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擬推紓困措施、英國增加QE額度、美國聯儲主席伯南克揚言可能會加推寬鬆措施,一時間各國取態都傾向救市救經濟,甚麼通脹憂慮暫時都拋諸腦後,全球股市亦因而應聲反彈。不過,之前市場恐慌的根源,並不只在於銀行體系是否缺乏流動性,而是南歐諸國的債務問題一再拖延,已危及全球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銀行體系只是首當其衝的一環。因此,近日各國的新舉動並沒有對症下藥,對全球經濟只會帶來有限的穩定作用。
既然問題已發展至全球的系統性危機,就必須要有全球性的聯合行動作回應。G20將於11月3日及4日召開會議,筆者認為,由現時到G20峰會,將會是是次危機的一個關鍵時刻,若各國能把握這段時間,達成聯手刺激經濟、削赤、減債及穩定市場等具體協議,並高調地向市場宣告及即時作出行動,那麼全球經濟氣氛及投資情緒將有望迅速地扭轉過來。相反,若各國尤以歐美政府一再錯失良機,則未來一年的衰退風險只會進一步攀升。
現時市場不願看見的,是各國持續各自為政,以歐洲為例,歐元區成員國就如何擴大其金融穩定基金(EFSF)以及注資銀行業均未有達成共識,究竟「錢從何來」是最逼切的問題所在,單憑成員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恢復南歐諸國及歐洲銀行業的整體穩健性,成員國不是已達高負債比率,便是不願無止境地出資相救,當中民意及社會日益不穩等因素乃政治考量的變數所在。
美有望再放水
再以央行的貨幣措施為例,英倫銀行有關加碼QE的決定,縱使極不願意終須還是要做,之前甚麼關注通脹的言論,現時卻因為衰退風險都暫時忘記了,預料美國聯儲局步其後塵只是時間問題。至於歐洲央行會否在11月新任行長上任後隨即撥亂反正,以減息回應之前的加息錯誤?最終會否走上以量寬來解決EFSF財困之局?而中國面對地方債及外圍經濟下滑等困擾,又會否願意調校宏調方向?
中、美及歐盟各國,若能好好利用G20峯會這平台而作出高調的聯手行動,對各自利益以至全球經濟都有好處。相反,若其間我們只是看見更多的滙率爭拗、貿易磨擦、政治分歧、多說少做等,則全球經濟前景堪虞!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