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明星林青霞女史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窗裏窗外》,成功實現從明星到作家的轉型。這使筆者想到了一九三○年代也是從電影明星到作家的王瑩。
一九八二年九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寶姑》,作者王瑩。夏衍先生為之作序〈不能忘卻的紀念〉,回顧了他自己一九三○年代起與王瑩的交往,強調作為作家的王瑩「好學深思,文思敏捷」,《寶姑》「很有時代特色」,「一定能得到知音者的賞識」。
半年以後,病中的施蟄存先生寫下了書評〈寶姑〉,也回顧了一九三○年代與王瑩的文字交,同樣強調王瑩的「文學趣味極高,評論看過的作品,也多中肯的意見」。對《寶姑》,則肯定其「寫封建舊家庭,寫童養媳,寫修道院,都很能傳神,文筆也很明朗、潔淨,還是她青年時代寫抒情小品那一支筆」。
夏衍和施蟄存,一是左翼文學的掌門人,一是現代派文學的翹楚,不約而同地稱讚王瑩的文學創作,這就引起了筆者的關注。一九九○年代,筆者指導中國現代文學碩士時就曾安排學生搜集整理王瑩「青年時代的抒情小品」。後來協助柯靈先生主編中國現代女作家選集「虹影叢書」,本擬編入王瑩一九三○年代的作品,因叢書只收小說,篇幅不足而不得不作罷。
十五年後的今天,夙願終於得以實現。《衣羽》就是王瑩一九三○年代短篇小說、抒情小品、電影隨感和報告文學的精選集,世人或可借此重新認識這位差不多要被遺忘的女作家。
其實,王瑩並非寂寂無名。她是一九三○年代大為走紅的中國電影明星,影名大大超過文名。雖然當時也有論者認為:「王瑩在電影上,也許還沒有她在文學上的成就」。
原名喻志華、又名王克洵的王瑩(一九一三至一九七四)是安徽蕪湖人。家境貧寒,當過童養媳,後進湖南湘雅醫院護士學校求學。她自小性格倔強,富於正義感。一九二八年秋,歷經顛沛的王瑩來到上海,開始她有聲有色的海上十年文藝生涯。
與當時許多追求新生的青年一樣,王瑩喜歡文藝,先後入上海中國公學文學部和復旦大學文學系攻讀,又先後加入藝術劇社、復旦劇社和辛酉劇社。她主演了《炭礦夫》、《西線無戰事》等話劇,表演才華由此得以嶄露,很快成為上海左翼話劇界的新秀。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後,王瑩拓展戲路,踏入上海電影圈。她進入有名的明星影片公司,大顯身手,連續主演了《女性的吶喊》(沈西苓編導)、《鐵板紅淚錄》(陽翰笙編劇)和《同仇》(夏衍編劇)三部電影,以聲情並茂,真摯自然的表演廣獲好評,從而奠定了她電影明星的地位。《明星月報》推出「一九三二明星之新星」榜時,王瑩的名字與艾霞、趙丹、顧蘭君等新星並列。還有論者專門撰文討論女電影明星「王瑩型」出現的可能,預測「過去的女明星是楊耐梅型,現在的明星是胡蝶型,也許將來會有王瑩型的」。次年被稱為「中國電影年」,著名戲劇家洪深寫《一九三三年的中國電影》,在介紹影壇新人時,王瑩的大名又與費穆、沈西苓、湯曉丹等導演相提並論。
然而,當時的電影圈充滿陷阱和危險。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二日,王瑩的好友、同樣才華橫溢的女明星艾霞自殺,震動上海灘,連魯迅都在〈論人言可畏〉文章中提到。一個月後,正直而潔身自好的王瑩遠赴東瀛深造。在離滬之前,她接連發表〈沒有和艾霞說最後的一句話〉和〈卸除了一件五色的外衣〉兩文以明心迹。
夏衍和施蟄存文中都提到王瑩喊出的口號「衝出黑暗的電影圈」,但遍查已找到的王瑩當時諸文,未見同題之作,也未見文中有這句振聾發聵的名言,也許他們的記憶有所出入。但是,在〈沒有和艾霞說最後的一句話〉中有如下的話:
同是被生活扔到了這黑暗的電影圈,在這可怕的圈子裏,比較能夠說說的,只有艾霞。
在〈卸除了一件五色的外衣〉中又有如下的話:
我,怕了這熟圈子,熟圈子!換了一顆奮鬥而且堅苦的決心,奔到那遙遠的天涯去投陌生。臨行,我要抖一抖衣襟,抖去那無由的愛憎。
兩相對照,意思已很明確。因了艾霞之死,王瑩「換了一顆奮鬥而且堅苦的決心」,暫離這「黑暗的電影圈」。雖然她未寫下「衝出」兩字,她的實際行動不就是「衝出」嗎?
與王瑩成為電影明星同步,她的文學創作也漸入佳境,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新星。當時女明星涉足文學的不乏其人,最為出色的就是王瑩和艾霞。可惜艾霞是一閃即逝的彗星,而王瑩則越寫越好。她的作品不但出現在《現代》、《申報.自由談》、《東方雜誌》等大型文學文化刊物上,更在《時代電影》、《電通半月畫報》等電影專刊上頻頻亮相。從「動人而可愛」的《春雨》、《剪秋蘿》到帶有自傳色彩的《衣羽》,王瑩的抒情小品、表演札記和短篇小說,無不充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和對影劇藝術的追求。文筆總是那麼清新,那麼纏綿,那麼想像瑰麗,那麼愛憎分明,把一個新女性內心的情感波瀾展露無遺。就是她當時與另一位文學青年英子的通信,也都直抒胸臆,文采斐然。
一年以後,王瑩重返上海,加入電通影片公司,主演電影《自由神》(夏衍編劇),同樣大受歡迎。然後發生的事,關心一九三○年代文藝的想必都已熟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王瑩主演夏衍的名劇《賽金花》,「轟動了上海文化界一直到最落後的小商人」,而藍蘋(江青)爭演主角賽金花未成,種下了王瑩在「文革」中慘遭迫害的禍根。
抗戰爆發,王瑩積極投身抗日洪流,先參加「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後組織「中國救亡劇團」,輾轉各戰區和東南亞,以主演街頭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而聞名海內外,最後以一九四三年春應邀進入美國白宮為羅斯福總統演出而達到高潮。著名作家郁達夫在新加坡重見王瑩,就曾讚嘆「她的政治見解,她的文藝修養,以及她的閱世經驗」的「驚人的進步」。
在烽火連天中,王瑩仍筆耕不輟。《日記一頁》、《征途》等文就是明證,在保持明淨優美風格的同時,又增添了些許慷慨激昂。一九四七年夏,女作家趙清閣編選《無題集——現代中國女作家小說專集》,遠在紐約的王瑩應邀寫了追溯往事的〈別後〉,被趙清閣譽為「近年來讀者所不易見到的傑作」。此文與冰心、馮沅君、蘇雪林、謝冰瑩等一九三○年代有口皆碑的女作家的作品同收一集,是對王瑩文學成就的充份肯定。
王瑩是一九三○年代中國電影明星轉型成為作家,最為成功也影響最大的一位,而她的悲慘結局也實在令人扼腕。她是真正的明星,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演戲,清清白白作文,決非當今那些緋聞不斷的所謂明星可以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