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國人學醫的故事,以孫中山及魯迅最廣為人知。孫中山在《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述說自己從廣州轉學香港;在香港求學期間,他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與社會生活有較深入的了解。1892年12月,為進一步「以醫術為入世之媒」,孫中山向澳門鏡湖醫院借款開辦中西藥局。幾年之後,孫中山放棄了以醫術入世,投身革命鬥爭。
東華不只是醫療機構
魯迅於1904年前往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的前身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進修醫科,不久在課堂看幻燈片,見到日俄戰爭中為俄人工作的中國間諜被日軍捉獲當眾砍頭,而圍觀的同胞卻無動於衷。此事激發魯迅棄醫從文,希望以文章救國。
醫術固然可以治療病人,但醫療是昂貴的產業,行醫不能不收診金,久病的窮人很難負擔治病費用,而對無病的不幸者來說,醫術也幫不了他們。所以,醫術可以治療病人,卻不能治療社會,這便是孫中山和魯迅的認知。東華的主事者有很多醫生,他們所建立的東華三院,也不純粹是一個醫療機構,而是一個慈善機構。
東華三院實行了孫中山的話,「以醫術為入世之媒」,建立了一個入世的慈善機構。
撰文: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