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假大空公營服務多花137億 效果更差

醫療產業假大空
公營服務多花137億 效果更差

《為煲呔埋單計數》
【本報訊】前任特首董建華要建中藥港,特首曾蔭權亦秉承假大空作風,聲言要發展醫療產業及進行醫療改革。但六年過後,四間新私家醫院及兩間卓越醫療中心仍然「冇影」,不但未能與東南亞的醫療旅遊中心相比,更只吸引內地孕婦來港搶床位搶奶粉,令港媽怨聲載道。即使大增過百億公營醫療開支,輪候時間長得折磨病人。記者:陳沛冰、陳凱迎

曾蔭權任內至今的六份施政報告中,多次表明要將香港打造為「區內尖端醫療中心」,早於06年已表示要興建兩個卓越醫療中心,以滙聚人材;08年提及要推動私營醫療發展,又開宗明義要發展醫療產業,推出四幅土地興建私家醫院,藉批地條件令私院提供優質服務。
07年為競逐連任,曾蔭權大開水喉,承諾之後五年公營醫療開支,佔政府經常開支15%增至17%,以改善公營醫療服務,及縮短專科服務輪候時間;並會優先處理醫療融資問題。09年施政報告指正制訂自願性輪助資融方案,以減輕公營負擔及令市民在私營醫療市場有更多選擇。

私院與醫生得益大

不過,到今天2011年,曾蔭權的雄圖大計未有一項完成!兩所卓越醫療中心「冇影」,過去數年公營醫療開支累積增加137億元,但未能改善服務;私家醫院不斷大幅加價賺大錢,醫療融資「得個講字」,仍流於諮詢階段,負擔不起的市民惟有在公立醫院慢慢等。最大得益者是私家醫院及醫生,尤其受惠於內地孕婦多年來湧港產子,生意「多到做唔切」。
一直研究醫療政策的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表示,過去七年香港的醫療發展原地踏步,曾蔭權「唔係好明白醫療產業嘅細節」;公立醫院人手嚴重流失,「錢就使咗,服務仲差咗,輪候時間長」,發展醫療產業只會挖走公院人手。

醫療融資「得個桔」

現時私家醫院床位不足,沒足夠能力照顧港人,更無法大量接收外地病人;加上內地孕婦湧港,令私院賺個夠,沒有意欲開拓其他客源。醫療融資「得個桔」,即使日後能獲立法會通過,亦不能解決人口老化問題。
私家醫院聯會主席劉國霖表示,過去數年醫療產業的進展不大,政府未有協助私院發展;私院最明顯改變是多了很多內地產婦,其他專科接收的外地病人不多。政府推出四幅私院用地,要平衡私院所需及要對大眾公平,難免舉步為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