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揚言將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為煲呔埋單計數:建大學城 被譏十劃冇一撇

曾蔭權揚言將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
為煲呔埋單計數:建大學城 被譏十劃冇一撇

【本報訊】教育是政府最大開支,曾蔭權提出將教育列入本港六大產業之一,銳意招攬外地學生來港升讀大學和高中,將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但政策大「歪嘴」,非本地大學生九成來自內地,大學呈現「大陸化」,但內地卻拒放學生來港讀高中。引入外國一流大學來港辦學冇聲氣,落馬洲河套區建大學城更加「十劃冇一撇」。
記者:倪清江 彭美芳 歐陽子瑩

曾蔭權任內繼續推行已確定的新高中學制;由第二任期開始,確有落實多項有利學生的教育政策,包括由08/09學年開始,公營高中免學費,達到13年(舊制)或12年(新制)免費教育;小學也由09/10學年開始,逐級推行小班教學,兌現競選承諾。
但一如前特首董建華,曾蔭權同樣有假大空的毛病,早於07/08年度施政報告,便聲稱要將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但當時只提出撥地增建國際學校,及提高非本地生入讀高等院校學額。到09/10年度,曾蔭權更將教育列入六大目標產業,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升學。

曾蔭權矢言要發展教育樞紐,到頭來只引入大批內地生,將大學「內地化」。

曾蔭權硬推國民教育,引起學界反彈,遊行抗議政府「洗腦」。

內地生佔本地生宿位

八間受資助院校都有取錄非本地生,名額為最多相等於本地生學額兩成。自07/08至10/11年度,非本地生人數增加近四成,但去年為數約1萬名的非本地生中,內地生竟佔多達九成,國際化變大陸化。部份院校宿舍配套不足,非本地生要屈居劏房,本地生不滿他們搶去宿位。
城市大學2010/11年度1,250名非本地生中,只有125名來自中國以外地區,正就讀會計系二年級、來自台灣的賴同學表示,當初到香港讀書由於想看不同文化,但發現院校的國際化程度跟他想像的不一樣,「以為到處走都會有外國人,但除了香港學生就是內地生。」來自印度、機電一體化工程學二年級生AranaGhosh亦認為,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比想像中低,學生亦不太願意講英文。

曾蔭權上任行政長官第二年,推動幼稚園學券計劃。

院校意見書石沉大海

曾蔭權的教育產業大計,還包括發展自資高等院校、引入海外私立大學,但全部無影。政府去年先後將6塊私大用地招標,仍有4塊未分配,粉嶺皇后山超大私大用地未有世界級名校申請,有指全部申請機構,幾乎無一揀得落。落馬洲河套區打造的「大學城」,院校提交意見書後近兩年仍石沉大海,有院校中人指該計劃根本「十劃冇一撇」。
相比同樣打着「教育樞紐」旗號的新加坡政府,已引入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等世界級知名學府設立分校及結盟。
曾蔭權也於09/10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研究准許內地高中生來港讀高等院校的短期課程。有直資中學遂於校內建宿舍,準備迎接「北生」,直資名校拔萃男書院校長張灼祥說:「當時係OK咗,綠燈就開。之後唔知發生乜事,停晒,香港政府應冇問題,我都冇再問。」有消息指北京擔心內地高中生尚未被「洗腦」,來港升學恐會被本港自由民主思想「荼毒」,於是不放人,令曾蔭權大計無疾而終。

城大台灣學生賴同學以為到處有外國學生,但校內除了港生,就是內地生。

城大印度學生AranaGhosh指大學國際化程度比想像中低,學生不太願意講英文。

曾蔭權任內教育政策及成效

年份:2006
政策:推行幼稚園學券制
成效:八成多幼稚園參加,入讀私立幼稚園無法受惠

政策:成立資優教育學院
成效:2008年成立,建基於教育局原資優教育組,未有重大成果

年份:2007
政策:開始高中免學費
成效:已推行,但名校紛紛轉直資,變成富裕學生專利

政策:小一逐級推行小班教學,每班25人
成效:受歡迎的小學保留30人大班形式

政策:擴展國際學校
成效:招攬英國哈囉公學來港開分校;獲批地擴校的三間國際學校未知何時落成

年份:2008
政策:研究在河套地區興建大學城
成效:仍未有具體計劃

政策:推動電子課本,設法降低教科書售價
成效:電子課本停留在試驗階段;書商拒絕分拆教材,書價不減反升

年份:2009
政策:將教育列入六大產業發展,將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
成效:探討內地高中生來港升學,內地拒絕放行;九成非本地大學生來自內地,未能達到國際化

政策:推動成立私立大學
成效:撥出多幅地供機構申請辦學,但黃竹坑地乏人問津要收回

年份:2010
政策:由12/13學年逐步增加大學高年級學額至4,000個,以取錄副學位課程畢業生
成效:相對於每年數萬名副學位畢業生,新增學額仍不足

政策:設立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資助學生北上研習
成效:課程諮詢文件滿是洗腦內容,教育界要求撤回

資料來源:施政報告及《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