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難民」是本港歷來最大型人道救援行動,現任入境處助理處長梁偉光,八十年代船民湧港高峯期加入該處,曾參與甄別船民的行動,對當年如何辨識「真假難民」以防有人伺機偷渡,至今記憶猶新。
梁偉光憶述,1975年越戰結束,當年香港接收了三萬名船民。及後難民越來越多,港府最終在1988年實施甄別政策,因經濟而非政治問題來港的是「船民」,不會被轉送第三國而只會遣返。此政策經電台以越南語廣播,正是為人熟悉的「不漏洞拉」。
艇上「一路搖一路做report」
梁偉光說,當年難民太多,同事連續工作15小時是等閒事。為求早收工,曾有人在小艇「嘩啦嘩啦」上,用小型打字機「一路搖一路做report」。
此外,不少在港越南華僑、內地人甚至港人裝聾扮啞,圖渾水摸魚博取外國收容。為辨別難民身份真偽,入境處當年便用不斷貶值的越南鈔票,封住銀碼作辨識工具,「嗰陣越南通脹成幾百percent(百分比),銀紙成日唔同樣,長期喺越南生活先知面值幾錢!」而船民搭乘的船隻,亦是入境處人員看出端倪之處,「南越多數坐筲箕船,中部會坐香蕉船;如果坐中國木船,就會懷疑」。
2000年最後一個難民營關閉,船民問題告一段落。其間香港共收容逾20萬名越南人,僅千餘人獲准居港,其餘已遣返或轉到外國。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