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佔領華爾街 - 丘亦生

金融雲端:佔領華爾街 - 丘亦生

美國的「佔領華爾街(OccupyWallStreet)」運動,已歷時近3周。由最初小貓數隻,無人理會,發展至遍地開花,有燎原美國以至全球之勢,出乎很多人意料。
這個運動一開始沒有得到注意。由一份加拿大反消費主義雜誌在互聯網上發起,形式先行,啟發自阿拉伯之春,仿效埃及佔領廣場之舉。早前發表針對超大(682)報告的黑客組織Anonymous,也有份鼓動。但到9月17日第一天,僅得200人現身,是組織者預期的百分之一。
這種規模,香港都嫌小,美國主流媒體當然視而不見。就算是一些左翼社會活躍分子,起初都不以為然,原因是很多人覺得行動徒具姿態,除了以華爾街這個美國金融業的象徵作為行動對象,就沒有其他綱領,也沒有具體訴求,目標含糊,讓人懷疑這個以80後和90後為主的鬆散群體,能有多少政治識見和能量。
對於右翼人士而言,佔領運動在資源和組織性方面,與得到大財團支持的茶黨運動相比,猶如幼稚園生,不值一哂。也有金融業人士在福布斯專欄嘲諷佔領者:「華爾街?可唔可以具體啲呀,你哋想鬧Sell-side定係Buy-side?想針對互惠基金、市場莊家、Quants抑話高頻交易商?你哋識唔識Sell-side同Buy-side有乜分別先?」

美國人可自由對號入座

但事情的發展讓人感到意外。紐約警方第一周先用胡椒噴霧攻擊女示威者,繼而在第二周拘捕700人,吸引主流媒體注視,固然大大增加了運動的曝光率。運動沒有領導、不預設訴求的開放性質,深受金融海嘯後經濟衰退之苦的美國人可以自由對號入座,「我們的共同點,就是屬於99%,不能容忍那貪婪和腐敗的1%。」訴諸的是對被視為海嘯罪魁,但在政府巨資拯救下盈利和花紅創新高的美國金融業的不滿;是對在貧富懸殊惡化下,政策仍然向富人(那1%的有錢人)傾斜的憤恨。
聲援和參與運動的組織,過去一周快速增加,有傳統工會、環保團體、新移民權益組織以至反戰團體。華盛頓、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等大城市陸續有同類行動。奧巴馬執政後,美國的右翼民粹運動反而得以壯大,左右了多項政策的發展。「佔領華爾街」包羅萬有的左翼訴求,似是一次大反擊。
越來越多名人表態支持運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茲(JosephStiglitz)是其中一人。他周日親身到被「佔領」的曼克頓金融區ZuccottiPark發言。第二天,他在ProjectSyndicate發表文章,重申他為美國經濟開出的藥方:更多政府開支,特別是幫助經濟轉型的教育開支,降低貧富懸殊,改革環球金融系統,加強監管。但在右派拒絕加稅又要減少政府開支的壓力下,美國反而朝相反的緊縮方向走,Stiglitz相信經濟復蘇因而更為漫長。
正因為經濟無力復蘇,失業情況無改善,佔領華爾街運動看來可以進一步壯大並進化,至衍生明確的政治訴求,甚至成為左右美國明年總統大選的議題。自認Underdog的奧巴馬,若能善用這股情緒及政治力量,或許可以扳回不少勝算。
相對於阿拉伯之春,引發多個中東國家變天,今次「美國之冬」,着實不容小覷。

Prada血拼硬着陸?

當拍賣行蘇富比上周末在港舉行的紅酒拍賣會,首次未能售清ChateauLafiteRothschild,是17次拍賣以來首次。不禁令人擔心,在溫州民間借貸掀起的中國式次按危機憂慮下,內地豪客的血拼本色會否一去不返?
8月至今,幾隻名牌奢侈消費股的股價表現,可以用開倉價來形容,Prada(1913)跌了39%、Burberry跌了26%,而Tiffany則跌了22%,這幾隻名牌股近年均以亞洲及中國概念作招徠,怎知最近反受到內地出現硬着陸、民企老闆大舉走佬的說法拖累,端的是「成也中國,敗也中國」。
不過,幾家名牌股都已經押重注於中國及亞洲,加上歐美經濟依舊弱過藥煲,似乎一時間難以轉章,無法不依靠中國及亞洲來叫糊。

名牌銷售增長靠亞太區

好像上半年多賺74%的Prada,便是受惠於中國及亞洲的強勁增長,兩者的銷售額分別增加了38%及35%,均較整體的21%增長理想。大中華更是首次超越意大利,成為僅次於歐洲以外最大的收入貢獻地區。公司副主席上月底公佈業績時,還對全年業績派定心丸,毫不擔心歐美當前的經濟危機,會影響到盈利表現。
另一邊廂,Tiffany亦指亞太區毛利率於上半年超越日本,成為毛利最強的地區,達到28%,目前4分1經營溢利來自亞太區。公司已計劃把內地的分店數目翻一番,由15間增至30間,而港澳分店的賺錢能力已超越歐美。至於Burberry亦有3分1收入來自亞洲,去年上升六成,較全球整體的三成快上一倍。
究竟市場聚焦於民企資金鏈斷裂,會否危及名牌奢侈品的銷情?滙豐過去兩周便向各大名牌查問了一圈,得出的感覺是,生意仍然其門如市,也察覺不到黃金周會較往年遜色,所以不明為何Prada可以一日跌12%,只能歸咎市場情緒及基金換馬等因素。
滙豐認為,內地的奢侈品消費的去勢仍遠未飽和,不但名牌店舖在內地的網絡很有限,而且七成的銷售來自慕名而來的新買家,意味市場在換款以外仍有淨增長。不過,滙豐也不敢過份樂觀,預料名牌產品的銷售會由頭9月升四成,放緩至未來18個月升兩成。
我認為,內地資金越緊張,名牌銷情可能會更理想,事關佛靠金裝,有一堆名牌傍身,起碼可以發出財政健康的訊號,俾人追數都鬆手啲。

邱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