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微創手術大行其道,部份病人或會抗拒傳統的開腹手術,有超過30年行醫經驗的明愛醫院外科部部門主管莫碧添卻認為,微創手術仍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手術,尤其應用在胃、肝及胰臟等手術,仍有待更多的醫學數據支持,「微創手術出咗事都要用傳統手術補救」。 記者:鍾麗霞
莫碧添是明愛醫院外科部門的「開荒牛」,94年加入明愛時,院內各類手術設施及支援也不足,連深切治療病房(ICU)的資源也非常有限,他形容那時替病人做完大手術後,要做人肉ICU,即通宵守候在病床前,防止病人情況惡化,「到病人穩定咗,可能已經天光又要返工」。雖然工時長,但作為一名很喜歡做手術的外科醫生並不介意,最重要是可提升醫院的手術水平。
相信自己的「手藝」
隨着微創手術、機械人手術陸續引進各大醫院,這些新式手術被不少人標籤為少痛、少疤,甚至可取代動輒有數吋長疤痕的傳統手術。但作為老一輩的外科醫生,莫碧添仍然相信自己的「手藝」,與陪伴他20多年的舊款手術放大鏡。他表示自己專長的肝膽胰手術,在明愛醫院約八成仍是做傳統手術,因微創手術在這方面的應用仍需更多臨床數據支持,但在大腸手術方面,則已超過一半是用微創。
他指傳統手術未必是高科技能夠取代,「好似做切膽囊手術,嗰醫生唔小心切斷咗條總膽管,得四毫米闊,要用好幼細嘅線駁番,駁好之後仲唔可以收窄」。到了這個時候,他便要出動可放大2.5倍的古董手術放大鏡,「一針一線」修補,對上一次緊急出動只不過是兩個月前。莫碧添不抗拒科技,但希望下一代醫生不需再依賴傳統手術補救微創手術。
醫療科技進步,也有助提升肝膽胰手術的質素。他舉例,引入超聲波刀切除肝臟,可大大減低大出血的風險,「肝臟有好多血管,直接用手術刀切會流好多血,用超聲波刀可以先震壞啲肝細胞,但血管保持正常反應,切割就可以減少出血」。
現時明愛醫院日常有六個手術室運作,其中一個預留做急症手術,每日最少可做20多個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