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文學獎今日公佈和平獎得主】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公佈時,瑞典國寶級詩人特朗斯特羅姆(TomasTranstromer)門前都聚集了大批國內傳媒,昨天(周四)也不例外。多年來總是希望落空,他已看透了,昨天他在家中輕鬆聽音樂,電話突然響起,瑞典學院終於不避嫌,頒獎給他來報喜了。老詩人有點震驚,仍說「非常好」。
瑞典學院有意多些頒諾貝爾文學獎給非歐洲語系作家,不過今年的文學獎沒有這樣做,也沒有受阿拉伯之春影響,頒給中東作家,而是頒給已80歲的特朗斯特羅姆。
「通向現實的新鮮途徑」
瑞典學院讚揚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鮮途徑。」瑞典學院常務秘書恩格隆(PeterEnglund)披露,自1993年以來,特朗斯特羅姆的名字每年都出現在文學獎提名名單上,今年終於頒獎給他。
特朗斯特羅姆在國際詩壇享負盛名,1954年首部詩集《十七首詩》出版,就轟動瑞典詩壇,之後又出版《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堂》、《聲響與足迹》、《狂野的市場》、《路徑》和《為生者與死者》等詩集,數量不算多,但都是精品。1960年代美國詩人好友布萊(RobertBly)將他的詩作繙譯成英文,打入國際詩壇,日益受重視,作品被繙譯成超過60種語言。
瑞典學院指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集,多數用字精煉、具體、比喻意象濃烈,晚期的詩集格式更短,更簡潔。法新社形容他的詩充滿隱喻和意象,描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情景,卻絕不淡如白開水,而是注滿想像和情感,展示出像是在夢的意識,把時間拖慢下來,讓人剖析內心自我和周遭世界的關係,又不時奇峯突出,令人讀後同時有迷惘和精神一振的感覺,被譽為「神秘主義大師」。
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作內容,則受他對大自然和音樂的熱愛指引,後來漸漸傾向幽暗,探討生老病死等存在問題。美國詩人哈斯(RobertHass)說過,他的詩「令人深刻的感受到,一個生活出了軌的普通人如何活下去」。
「看過他的詩不會自覺渺小」
恩格隆則說,特朗斯特羅姆的是關於死亡、歷史、記憶和自然這些大問題,「人類都活在這些東西相遇的監獄中,這些東西令我們自覺重要,看過他的詩你絕不會自覺渺小」。
這是1974年的雍松(EyvindJohnson)和馬丁松(HarryMartinson)之後,文學獎首次頒給瑞典作家,當年兩人以瑞典學院院士身份獲獎,引起很大爭議,恩格隆說這次頒獎給特朗斯特羅姆決定很審慎。瑞典首相賴恩費爾特(FredrikReinfeldt)說老詩人得獎令他開心自豪,希望這個獎能令外界多些注意瑞典文學。
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
特朗斯特羅姆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