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破惘:超光速交易 - 余大千

財經破惘:超光速交易 - 余大千

最近有一則轟動世界的科技新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聲稱,發現了有幽靈粒子之稱的微中子(Neutrino),移動速度比光速還快,這與金融市場有甚麼關係?查實市場也正進行一場速度競賽,執行交易的速度跟光鬥快。與超光速粒子將會推翻相對論一般嚴重,如果證券交易的速度去到極致,也對投資市場帶來無法估計的衝擊。
不要說我夾硬把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扯埋一齊來講,事關去年5月初,美股發生幾分鐘內跌過千點的閃崩(FlashCrash)事件,美國證監會牽頭的調查當中,也是找研究微中子的物理學博士作死因研究。而研究發現,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Trading)即使不是兇手,也是幫兇。
以速度取勝的高頻交易,理念是不理企業的盈利前景及其他基本因素,只着眼於套戥股價在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差價,賺的雖然是「蠅頭小利」,但由於是高速兼頻密地進行,密食當三番下,利潤可觀。顧問公司TabbGroup便曾估計,高頻交易商在2008及2009年,在美股賺取的利潤高達129億美元。

光速交易成新生力量

高頻交易的致勝之道,絕對是惟快不破,所以交易商想方設法,把執行一樁交易的時間盡量壓縮,以能超越對手,達致贏家通吃的局面。目前執行交易的速度已縮短至百萬分之一秒,相當於一個家庭在一秒內買齊一生想要的日用品的速度,而這場競賽正朝向十億分之一秒及萬億分之一秒邁進,真箇與光比快。
近年這類交易已成為金融市場的新生力量,佔去美股成交近4分3,亦佔歐股交投的35%、英股交投的77%,在亞洲及新興市場的佔比亦急劇上升。
高頻交易的手法有很多,但都具備短時間內掛出或取消大量買賣盤的能力,所以需要用複雜的電腦程式來執行。業內估計,這些炒家每進行100宗買賣,掛出的買賣盤可以由幾百至100萬個不等,很多買賣盤的目的純粹混淆視聽、聲東擊西,又或只是試探虛實。這除了是一場機器與人的大戰外,還可能是機器與機器在角力,不同程式在鬥法找破綻,待推敲到其買賣規律後攻其無備。
理論上,出出入入頻繁的高頻交易,能提升市場的交投,收窄差價,減低交易費用之餘,令散戶更易買賣,也降低企業的集資成本,長遠促進一地的投資。
不過,去年5月6日的閃崩事件,令美股於半小時內失去1萬億市值,而且個別股份出現不尋常的表現,如顧問公司Accenture便急跌99%,由40美元挫至0.01美元,而拍賣行蘇富比更急升3000倍,由34美元升至99999.99美元。事件的成因雖然眾說紛紜,但卻凸顯了高頻交易在波動市中的角色。
在閃崩後,大量關於高頻交易的研究出現,指高頻交易就像嚴重超速的汽車在公路上疾馳一樣,或會危害公路上的安全,而且速度越快風險越大,其對大市提供的額外流動性,往往在最需要的時候,即波動的市況下,消失無蹤,令原本動盪的市況更添波動,甚至增加了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這情況在閃崩中便一覽無遺,大量高頻交易系統停止運作,令大市及個別股份因為一下子沒有承接而急墜。

股票頻轉手 財富速轉移

再者,高頻交易事事跑在普通交易盤之前,甚至為求速度,將自己的系統與交易所的系統共置一室,已被視為不公平優勢,儼如另類內幕交易。高頻交易也令持股時間急劇縮短,二戰後每名美國投資者平均持股4年,本世紀之初降為8個月,2008年更跌至約兩個月。股票轉手頻頻,加速財富轉移,但對社會實質沒有用處。難怪英國超級監管機構的主席LordTurner指出,高頻交易是「對社會無用的活動(SociallyUselessActivity)。」
因此近期監管機構開始着手管制這類活動,雖然不至於抹煞其存在價值,但與沽空活動一樣,顯然有利有弊,所以歐盟上周建議徵收歐洲金融交易稅,以鼓勵長線及可持續投資,便是針對高頻交易之舉。國際間其他針對高頻交易的建議還包括,規定交易商要提供開價承諾,甚至限制每秒鐘可進行的交易數量,及每個掛出的買賣盤要停留的最低時間。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專員BartChilton曾表示:「高頻交易員恍如獵豹,往往在市場帶頭殺戮,如果市場要變得有效率及減少波動,我們有需要關起這些獵豹。」業界當然不喜歡被關,一場政治角力已經展開,重量級人物前證監會主席ArthurLevitt已被聘為高頻交易商作說客,力抗當地的收緊監管建議。本港暫時受高頻交易的衝擊雖然較少,但仍應緊盯其市場活動,及做足調研,以免落後於形勢。
余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