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續談市場第二個焦點,內地民企貸款資金鏈可能斷裂,以及內房下跌帶來的影響。筆者記得約1年前,中央政府大聲疾呼,要求銀行做全面的樓價下跌壓力測試,最厲害時要求做到假設樓價下跌四成,也有足夠資本捱過這個風險。何解現時樓價還未大跌,內銀股卻通通插水?
筆者認為,當時的壓力測試,樓價下跌幅度是夠深,但考慮的層面是不夠廣。當時,測試只考慮正常民間渠道,完全沒考慮到房地產開發商萬一崩潰後帶來的影響。更重要是低估了內銀股牽涉入民間借貸的深度。
內房開發商,「賭性」出名夠強。08年死裏逃生後,將「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貫徹到底,內銀不肯借錢,就轉往香港發高息美元債,或向民間借貸。內房下跌其一副作用,是資金有機會通過地下渠道外流,人民幣於市場上有貶值壓力,近日遠期不交收人民幣波動,已證明所言非虛。萬一人民幣貶值,這等內房公司銷售差之餘,另外還要面對美元的升值壓力,左右夾擊,情況可想而知。
資金斷鏈 爆壞賬危機
民間借貸更是「姣婆遇上脂粉客」,通脹下的民間資金,與國企向內銀借入後閒置銀行的錢,都滾往民企的高利貸去,年息竟衝到20厘以上。試問現在有多少上市公司資產回報率(ReturnonAsset)能穩高於20%?答案是寥寥可數。
理性投資者均知,民間借貸表面回報高,但壞賬風險亦高。內銀中就有不少以為安全地借給國企的資金,間接地已往高利貸去跑。內銀壞賬風險悄然增加。雖然筆者認為,房價軟着陸機會較大,但如上述觀察正確,內銀內房股價插水,是正常不過的賽果。
陳建良
資深基金經理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