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施政報告下周三出台,經過六年失望,弱勢社群希望在「蔭權末年」看到曙光。「N無」單身人士冀增建公屋,降低申請交通津貼門檻;單親綜援母親要求增加書簿津貼及課外活動資助,抗衡通脹。社福團體促請曾蔭權在最後時刻,落實長遠且到位的扶貧措施,並為「第二安全網」開路。
單身漢難申請公屋
「凶宅、東涌嘅公屋都照申請,仲係上唔到樓。」單身漢阿財三年前申請單人公屋,去年參加「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仍不成功,無奈繼續居於月租1,150元的大角嘴工廈劏房,42間住戶共用兩廁一廚,一日三餐被迫出外解決。他指最低工資立法後薪酬增至逾7,000元,但在高通脹下全被「蠶食」,認為政府應將交津個人入息上限,增加千元至7,500元,令他合資格申請。
患有哮喘的長期病患者阿源無申領綜援,多年來未能上樓,3年前因病無法工作,之後妻子從內地來港當餐廳樓面,每日返15小時以上,月入9,000多元,有資格申請每月600元的交通津貼。但每月女兒的學習支出及約500元的醫藥費,令他十分頭痛,「有學券但係學費都要補貼,希望交津、書簿同開學津貼加多啲就最好」。
居於公屋的綜援戶單親母親阿紅,其幼子仍在求學,20歲的長子年前畢業後在快餐店當兼職,月入約4,000元,按規定,全家每月綜援金被扣減約1,600元,母子常為此爭拗,「問佢攞返啲又唔係咁好,佢都要使錢」。現時綜援戶成員如有工作入息,最高獲豁免扣除金額為2,500元,她要求將有關金額提高,令綜援金不致被扣減太多。
籲訂立第二安全網
另一單親母親阿萱的10歲獨子有過度活躍症,要定時食藥及覆診,每月5,100元的綜援金「唔夠使」,「食得好慳,大部份用晒喺個仔讀書度」,但她仍被兒子埋怨「孤寒」,她希望當局提高學校膳食津貼,並給予綜援戶子女課外活動開支。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組織幹事楊佩艮表示,希望施政報告檢討「第一安全網」綜援的入息上限和資助金額外,更重要是開始訂立「第二安全網」,例如每年給予兩個月租金津貼予低收入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