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富亞太一哥 波動市教路投資「儲彈藥等半年掃貨」

研富亞太一哥 波動市教路投資
「儲彈藥等半年掃貨」

《人物專訪》
市況波動,有人認為現金為王(cashisking),但儲蓄又不時被通脹蠶食,究竟應如何自處?有22年於本港資產管理經驗的研富資產管理(RCM)亞太區行政總裁康禮賢稱,未來6個月可重新啟動現金的作用(puttingthatmoneybacktowork),分段入市。 記者:董曉沂

在波動市況下,康禮賢亦有投資妙法。他解釋,作為基金經理,應選定有潛質股份,在股價大跌時逐步買入。要投資先要有資本,事實上,不少香港人都難以儲到足夠彈藥在股市大撈一筆。他認為,儲蓄問題全球都存在。他直言:「有錢人即使將大部份收入當作儲蓄都不成問題,但窮人就則要用錢應付生活和供樓,根本沒有閒錢作儲蓄。」

能源、消費股看俏

波動市況,令強積金(MPF)供款人損手。康禮賢指,高通脹下,退休人士確難依賴MPF過活,故盡早為退休作額外投資和儲蓄,不應因短期市況而有所改變,更不應受短期投資情緒影響,在跌市時必須遵守此規律。
理柏數據顯示,強積金年內回報大減7.3%,而康禮賢領導的研富旗下亦有退休基金產品,他認為管理退休基金是一門專業,與一般基金有不同的營運方法。一般基金需在短時間交出好成績,市況好時可賣出更多產品,市況差時將面對贖回壓力;而退休基金則不太受波動市況影響,因屬長線投資,故退休基金的基金經理,要為不同投資者的退休目標作打算。
存款息低,保險產品因依賴美債而未能提供可觀回報,康禮賢認為,未來兩年美債息會在低水平徘徊,但香港通脹已達7%,加上本港樓價已到頂,即將需要回一回氣(catchit'sbreath)。現時本港值得投資的種類不多,他會選擇股市,個人特別看好能源、消費和科技服務類別,而不少內地企業有強勁業務,但估值被低估。他亦持大量股票作長線投資。

美債、黃金買得過

惟他提醒投資者不宜集中投資單一類別,因股市不明朗,資金流向速度極高,投資者往往來不及反應。未明顯好轉前,建議不妨投資於美債和黃金,雖然兩者已升價不少,但認為波動情況持續,避險資金仍帶動兩者造好。他對環球經濟仍有信心,並認為不少所謂危機都被誇大,現階段最需要是各國政府有何措施挽回信心,料6至9個月後,股市較現時好得多。
新興市場的內需強勁,他認為,該些地區將可負起火車頭的角色,並將經濟重心由西向東移,以及移向南美和俄羅斯。

康禮賢小檔案

年齡:50歲
職銜:研富資產管理亞太區行政總裁
來港年份:1989年
履歷:
.曾在倫敦任分析員
.加入研富前,任富達(香港)投資機構業務發展主管
.倫敦大學大學學院工商管理(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兼風險分析博士學位

家庭篇
棄居倫敦以港為家

生於倫敦東部的康禮賢,每次到倫敦都抱着遊客身份重遊。於1989年,獲當時的保誠保險派駐香港,展開其22年的香港生活。他直言:「香港是我家,每當回到香港,簡直有回家的感覺。」

對韋斯咸有情意結

離家鄉太久,康禮賢對倫敦已失去家的感覺。但對倫敦仍然有情意結,與不少英國人一樣,對其城市足球會有情意結。他說,其長大的地方鄰近倫敦球會韋斯咸(WestHam),他甚至認為,作為韋斯咸球迷是其身份之一。去年,他帶長子到韋斯咸主場觀看球賽,其兒子亦瞬即成為球迷,更表示曼聯在香港已有足夠支持者,故不介意支持一支較弱的球會。遺憾的是,韋斯咸今季降班,由英超聯跌落英冠作賽。
談及家人,除觀看球賽外,一家人亦愛吃,常到不同餐廳醫肚,亦喜歡下廚。三個孩子都在香港上學,亦正在學普通話,似乎其港人身份,已遺傳到下一代。

康禮賢(前右二)熱愛足球,閒時組織球隊比賽。

退休篇
10年內都不會退休

早前研富資產管理宣佈,亞太區行政總康禮賢將於明年3月底離任,外界解讀為他屆時將會退休。他接受訪問時澄清,現階段並未有退休打算。他說,明年3月只是離開工作了14年的研富,但暫未決定下一個落腳點。他強調,一定會繼續其最愛的資產管理生涯,10年內都無意退休。

熱愛資產管理工作

被問到是否有為未來退休作打算,康禮賢強調,從沒想過退休的事。他認為,以自己的專業、技術及經驗,仍可在資產管理這行業拼搏多10年,在未來10年時間裏,他不單止未有打算放慢腳步,更有意在這個行業更上一層樓。他續稱,或許有一天他會減少工作量,但不會選擇全退,過享受日出日落的優悠日子。
事實上,在整個訪問中,康禮賢都表現得非常有活力。談及資產管理的工作時,他更手舞足蹈,可見他仍對工作充滿熱誠,甚至可能是個工作狂。

康禮賢工餘時喜歡下廚減壓,他澄清未有退休打算。

投資篇
切勿與投資談戀愛

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總有其第一次。康禮賢作為資深基金經理,原來自他中學時代起已有投資。不過,他投資的卻是相機及其配件,稱之為投資,因為他以攝影為業,賺到的錢再投資落機件上面,然後再用硬件賺錢。

20多歲已置業

投資必有風險,損手爛腳隨時有,康禮賢亦不能倖免,不過也有成功經驗。當年念博士課程時,因英國人與香港人一樣,都有「居者有其屋」的心態,故他當時毅然決定放棄租屋,買入單位自住,起初該項「投資」表現不太理想,但最後他仍是贏家,更可謂其第一個最成功的投資,而他當年只有20多歲。
這項投資令康禮賢領悟到,作出每一項投資決定時,買入價將對贏輸有重大的決定性。他告誡投資者,做投資不宜投放太多感情,即使對該項投資非常喜歡,若價格不合理,應該立刻「掉頭走」(Walkaway),甚至要接受現實,明白自己或許一生人都不會碰到一個合適投資該個項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