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理論:港交所制度錯漏百出 - 沈振盈

實戰理論:港交所制度錯漏百出 - 沈振盈

上周四期指結算日遇上颱風而停市,令到持有衍生工具的投資者承受意外的風險。當然,天災意外大家難料,但人禍的影響實難令受影響的投資者輸得心服口服。
9月份的期指結算安排,因風災關係,延遲至翌日計數,但在當日卻沒有了9月份期指的買賣,那麼,有倉者如何是好?要平倉又冇得平,個市就一直在郁動。
筆者至今真的不明白,港交所(388)高層為甚麼至今仍不明白,衍生工具及期貨的買賣,最重要是流通性,因為這涉及槓桿及孖展的因素。
就以今次的情況看,上周五大市低開後,持續下跌,若有9月期指交易,持好倉者便可即時平倉計數,但因為今次的安排是交易已停,數仍未截,只得眼光光看着大市下跌而無能為力。

9月期指結算安排差

那麼,為甚麼不沽一張10月期指去對冲?當然不可以,因為結算價是以5分鐘平均價計,最終的結果和10月期指可能有頗大的差異,自然不適用。
其實港交所可以有兩個做法,第一,就是將9月期指延長多一天交易,若然此做法可能影響9月期指的合約條文,便應改為以翌日的開市價計算,大家都公公平平,要續倉,要止蝕,悉隨尊便,即時做番10月期指便可,起碼不用等足全日不知所措。
近期發生多次惹爭議的決定,港交所明顯給大家一個感覺,在實際的市場操作制度方面錯漏百出,決定完全不符合實際的市場利益,欠缺公允。
回說大市,港股之弱勢,主要是外資今次用到中國內部的借貸危機作為造淡的理由,全力沽售中資金融股。其實問題的嚴重性是否真的這麼大?有否被誇大?要事後才知。不過,現階段內銀股絕對會是沽壓最重的板塊。
沈振盈
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