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融資懷疑有水份金管局提醒銀行 要實體貿易支持

跨境融資懷疑有水份
金管局提醒銀行 要實體貿易支持

【本報訊】清算行在上海兌換人民幣季度淨額剛被「沽爆」,第四季額度倍增,加上本地港元資金供應緊絀,又促使銀行呼籲當局設立人幣互換機制。消息透露,金管局上周向銀行發出電郵,再度提醒業界,特別是進行滙票貼現(billsdiscounting)及內保外貸等跨境融資時,須確保有實體貿易支持。記者:劉美儀

金管局在電郵中又特別提到,若是附有「長找數期」(longusance)的信用狀,更要確認合乎正常貿易周期。雖然該局一直強調,跨境貿易是有實質貿易流支持,但當中是否有套滙「水份」滲透,以至增長極速,業界指無論當局及市場,均不排除存疑成份。

金管局進行現場審查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引發的貿易融資及票據貼現等活動,自去年底以來極速增長,加上出口商收到人幣信用狀(L/C),貼現(即借取)港幣或美元情況不斷增加,令本地資金鎖死,流通性收緊。
為配合加強對跨境貿易業務的監控,金管局亦已對銀行從事人民幣融資業務,陸續進行相關的現場審查(on-sitevisit)。因外圍滙市波動,離岸市場人幣現貨價(CNH)大幅回軟,一周前,清算行中銀香港(2388)便因參加行透過其在滬利用在岸價(CNY)的兌換窗口,「沽爆」季度淨額,而要突然暫停接受參加行的人幣沽盤。
據悉,雖然金管局電郵沒有明確講出期限,但市場理解所指附有「長找數期」的信用狀,是指去年不少經內地銀行開出、在港貼現長達365天「數期」的信用狀。
鑑於由現在起至明年初,很多這類已貼現資金將陸續到期償還,本地出口商從進口商收取到人民幣後,必須沽出,才能償還銀行貼現借入的美元或港幣,故未來一段時間,無論離岸現貨市場,或經清算行在滬使用境內市場的兌換窗口,沽售人幣換取美元的需求,仍然存在。

陳德霖

留意長找數期票據貼現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說,該局經常與銀行就業務監管需要及期望,保持溝通;對於向銀行發出電郵,她指與該局經調研後,將業界因應有關業務發展採取的最佳營運守則,與市場共享。
該局發出的電郵,內容聚焦中港跨境貿易融資及貸款為主,對於銀行參與包括滙票貼現、內保外貸、海外代付及代開信用狀等服務,業界必須確保有實體貿易支持,特別是附有長找數期的票據貼現,更要清楚所開出的期限,符合正常貿易周期。市場人士指出,一般符合貿易周期的期限為90至1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