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滿族逾200年統治的辛亥革命,雖有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但更多的地方是在立憲黨人參與下,不放一槍,就改換旗幟,宣告革命成功,以致於官還是原來的那些官。百年過後,宣稱繼承了孫中山遺志的共產黨,將國父的三民主義改得面目全非,惟獨一些原本應下台的官員,可以像清末民初那樣輕輕鬆鬆地過關。
革命成了茶杯裏的風暴
辛亥革命爆發後,江蘇巡撫程德全在省城蘇州宣佈江蘇獨立,自任都督,成為第一位參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由於一槍未放,太不像搞革命了,於是他命令部下用竹竿挑去巡撫衙門的幾塊瓦片,作為有革命、有破壞的象徵。內地學者張鳴在《辛亥:搖晃的中國》一書中形容,很多地方的革命「幾乎成了茶杯裏的風暴,匕鬯不驚,老百姓一覺醒來,發現唯一的變化是衙門掛起了白旗」。
改朝換代 高官安然度過
清朝的高官在改朝換代的辛亥革命中,多能安然度過,共產黨的高官在所謂問責風暴中能全身而退,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是中國特色了,反正當官的、主政的,百年前百年後,都是朝廷說了算,如今的所謂責令辭職、引咎辭職,貌似摘下了高官的烏紗帽,其實無異當年的挑瓦片騷,換個地方、換個官印,照樣當官,甚至還有升官的。
對於百年前後官場的腐敗,海內外輿論多有比較。問題是,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大清王朝,未能推翻官場的心態,未能觸動官員的權力來源,國父的「三民主義」只實現了民族部份,民權、民生闕如。一向以孫中山遺志繼承人自居的共產黨,要的是政權的延續性、合法性的「撫衙」,何曾準備實踐「三民主義」?
無論是中共擅自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冠上國父的「新三民主義」,還是胡錦濤、溫家寶主政之後自擬的「新三民主義」(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都是換了撫衙的幾塊瓦片而已。重溫國父「求中國自由平等」之遺囑,惟有感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