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年前他豪情壯語:「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以抗地產霸權,由港鐵、連鎖超市、巴士到商場戲院通通杯葛,取而代之以單車代步、用手洗衫、只光顧小店。一年後的今天,38歲的龐一鳴直言,在通脹和租金夾擊下,小商戶買少見少,大商家確是「避無可避」。總結一年成果,他認為行動成功,更為自己建立了省時省錢的簡樸生活,抗爭行動將繼續下去!記者:盧勁業
過去一年,龐一鳴堅決不光顧地產商轄下商場的店舖,手機選用與地產商毫無瓜葛的萬眾電話;不乘坐有地產項目的新巴、九巴及港鐵,出門改騎單車;家中沒裝寬頻,上網到社區中心和圖書館。在講求效率的香港,每樣堅持都不可思議。
只要有一丁點兒地產商色彩便封殺,做法是否太偏激?龐回應:「有啲商家雖然地產業務唔多,但就壟斷咗所屬行業,將小店同個體戶迫死,再加價剝削市民。」他堅持以行動表態,一年過去,對大商家「避得就避」,惟最終發現「避無可避」。
慳到錢 夠去一次旅行
家住佐敦的他直言,最麻煩是交通:「過海就要踩單車撘九倉屬下嘅天星小輪,屋企供電都幫襯有發展地產項目嘅中電。」那沒有超市的生活又如何?他說:「選擇變少,功夫做多咗好多。我有養貓,以前幫襯超市買貓罐頭,喺街舖搵唔到呢隻貨,就改去街市買魚,10蚊買到成5、6條,反而慳咗錢。」
惟這樣生活不是「慳很多」,龐表示光顧小店其實更貴:「超市大量入貨拉低平均售價,反而小店入得少就要加價,少咗人幫襯之餘仲要捱貴租,好多都頂唔順執笠。」他承認堅持這抗爭行動不易,「小市民就算想支持,都冇乜動機,冇人儍到會貴咗仲幫襯」。惟這種生活模式跟以前相比,確是「慳到錢」,把交通費、上網費儲起,夠去一次旅行。
龐一鳴現時為自由工作者,在社區中心和學校教授戲劇及英文,浸會大學畢業的他最高可有月入兩萬元,單身的他絕對有能力過更好的生活。本月18日,杯葛行動滿一年,他沒後悔生活有如苦行僧,反感到活得更自在:「以前去超市行一轉買好多唔等使嘅嘢,喺屋企上網會漫無目的周圍睇浪費一晚,家去社區中心上網五分鐘用完就走,慳錢慳時間。」
跟用大嗓門去充撐場面的社運家不同,龐一嗚堅持從個人開始默默地去改變社會:「來年想關心一下收樓同重建問題,引起社會關注。」訪問結束時正刮三號風球,龐一鳴在細雨的佐敦街頭與記者道別,準備踏單車「長征」到青衣的社區中心授課。前路風急路斜,他毫不畏懼,因他希望憑着一份堅持,終有一天讓一顆顆抗爭種子,在港人心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