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香港式精仔」 施政唔湯唔水

學者批「香港式精仔」 施政唔湯唔水

【本報訊】特首曾蔭權05年接任時揚言要「強政勵治」;接近6年過後,原先銳意打造的強勢政府卻變得舉步維艱,多項政策更在臨門一腳被迫撤回,弱勢管治連帶特區民望也一蹶不振。有學者分析曾蔭權的「香港仔性格」令他對爭議性政策「左閃右避」,未有重點解決市民最急需解決的難題,加上未有一次過解決普選承諾,民望插水有迹可尋。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分析,曾蔭權原本可以在成功當選後的兩年來,把握仍然尚算較高企的民望,重點解決一些較重要又具爭議性的政策問題,例如房屋、醫療融資及公平競爭法等。相信他當年若有強勢推動,相關政策進度至今必定較現時更理想。
但曾蔭權卻以「香港式精仔」態度施政,對爭議性政策採取左閃右避能度,因而令施政變得「唔湯唔水」,「同原本應承市民嘅嘢相差好遠」。

政改問題是致命傷

政改問題更是「致命傷」。蔡子強指出,曾蔭權曾經揚言要一次過徹底解決普選問題,就普選提供路線圖和時間表。
但曾蔭權爭取的立法會普選時間表,口徑與中央卻有明顯分別,指中央只承諾2017年特首普選後「可以」普選立法會,曾蔭權卻經常標榜「一定」會在2020年普選立法會,直指「時間表只係勉強有,路線圖好唔清楚,呢個係佢施政最大污點」。
他指曾班子給下屆政府的最大教訓,「係新特首上場後頭一、兩年一要親自上陣,主打一、兩項政策,令人覺得急民所急。」